人社部部长尹蔚民1月8日表示,中央机关新录取的公务员当中,60%以上来自农村或城市的普通家庭,没有任何背景。虽然近年来社会上对公务员考试热有很多议论,但没有人质疑这项制度的公正性,公务员凡录必考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据1月8日新华网)
“新录公务员六成没有背景、来自普通家庭”,这样的消息无疑振奋人心。毕竟,对普通公众而言,今后又有了努力的理由、奋斗的方向,因为人社部的表态,已经明确了一个事实,即“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机会”已成为“过去式”,只要努力,成功是会垂青于你的。这种看得见“向上”的希望,对公众而言,自然是最大的好消息。
客观分析,公众之所以对“背景”耿耿于怀,视其为“敏感词”,是因为“不公平”现象的确无处不在。换言之,公众其实并非害怕“有背景”的人,而是怕在“有背景”后面的“不公平”。比如,现实中的各种“萝卜招聘”、“量身定制”,怎能让公众不害怕、不焦虑?如果都成了这个样子,普通家庭的孩子,怎么可能“拼爹”成功?
所以,公众视“背景”为敏感词,既是一种焦虑,更是一种控诉。当这样的不公平普遍存在,公众对公考的信任度,自然会降至冰点。于是,一看见有“背景”的人,便习惯性地想到“拼爹”,继而习惯性地进行质疑,然后联想到自己的“没机会”,则肯定会有所不满、有所宣泄。
事实上,早在2011年,人社部就曾表示,中央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九成来自普通家庭。如果两次表态属实,对公考而言,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的确难以考量。毕竟,两次所选择的范围不同,其比例有所差别自在情理之中。但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无论是九成还是六成,似乎与公众的感觉还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不怕“有背景”,就怕“不公平”。有些数据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仍在于努力营造公平的考试环境。当“萝卜招聘”不复存在,当“拼爹”魅影成为过去……“背景”一词,自然就会“脱敏”,公众情绪,自然也就不会这般焦虑。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