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发表徐立凡的文章: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无法清晰梳理这场危机生成的脉络和发展走向,甚至无法对这场危机给出明确定义。比如,被媒体送检的样本,是代表批次产品存在问题,还是可以涵盖所有产品?是仅仅酒鬼酒“沾毒”,还是按“分析人士”的说法,国内白酒都会增加塑化剂以产生“挂杯”效果?是有意增加塑化剂,还是生产过程中使用塑料接管或使用塑料外包装产生了毒作用?是否有已造成危害的实例?面对这些疑问,酒鬼酒的回应并不适当。一方面,酒鬼酒称公司生产部门已将产品送到相关部门核实、送检,白酒本身是不含塑化剂的、也无需添加。另一方面,其内部人士又称白酒行业检验的国家标准里没有塑化剂检验这一项,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超标问题。如果没有塑化剂检验项目,那么送检要检什么?是否塑化剂再超标也可凭检测空白得到“豁免”?这样的危机应对,无论是否属于正式回应,都难以解惑。在此关键时刻,政府监管部门不能缄默,而需要主动行政,尽早给出一个权威说法。不仅是对酒鬼酒塑化剂含量进行权威鉴定,在公众对其他白酒也产生类似疑问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其他白酒企业可能产生塑化剂超标的环节进行追踪监管,尽早给出科学和权威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