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酒鬼酒被爆塑化剂含量超标高达260%,可影响发育和导致肝癌。酒鬼酒因媒体报道当日临时停牌,A股两市白酒股总市值单日蒸发327.79亿元。其实平时喜欢喝两杯的人看了这样的新闻都会郁闷: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mg/kg(超过国家规定的约8倍),最低0.495mg/kg(超过国家规定的约1.7倍),平均0.537mg/kg(超过国家规定的约2倍)。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要知道,塑化剂超标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相关报道见本报今日A24版)
国人对塑化剂的了解,基本上源于去年台湾发生的“塑化剂”饮料事件。当时小马飞刀就在想,管理严格的台湾尚且如此,大陆有没有这样的黑心厂家、类似食品有没有同样的问题?虽然没有人给出答案,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
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基本的态势是公众慌张,媒体敏感,专家悲观。可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人们很少会出现过度慌张,能够以相对平和的心态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一些食品丑闻事件。原因何在,只是因为很多企业都“乖”得很,一旦出现质量缺陷及安全隐患,企业首先就会自己主动召回相关问题产品,也会予以消费者负责任的应有赔偿。这种“乖”的态度,更多是来源于执法部门的推动。因为企业一旦陷入质量丑闻事件,就得接受调查和排查,还须支付天价赔偿来解决诉讼,他们想不老实都不行。
可是我们的监管部门呢,基本上是跟在媒体报道的“后面”跑,在舆论风起云涌之时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被动地跟在企业发布的信息后面疲于应付。就拿台湾“塑化剂”饮料事件发生后,在加拿大、美国等受影响国家纷纷由权威部门发出食品安全警告,并责令相关产品全部先行下架之时,我们只停留于“有问题则不许上市”的笼统纪律重申,由于严重滞后的表态与沉默,将对有毒用品的辨别责任,长时间地交给消费者在购买环节辨认。
小马飞刀以为,无论对制度的建设还是对道德的弘扬,本质上都是为了对抗人类本性中的一些恶的因素。而在那些卑劣的人性面前,并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规章,更没有颠扑不破的道德律令。
白酒“涉毒门”,不能靠猜测发酵。实际上,白酒行业的“塑化剂”丑闻,已经超出酒品自身,成为一场潜在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严阵以待,主动出击,不等着小事拖大;就是在没有监测标准之处主动发现问题,完善制度;就是不能指望企业的自查自纠和道德血液,监管队伍要拿出快速反应的措施和姿态;就是对市场产品马上形成立体监控,而不是贻误战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