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不少孩子的性别色彩似乎不那么泾渭分明了,有的男生越来越女性化,满身脂粉气,娇媚到让女生自叹不如。而在校园里,“阴盛阳衰”现象更明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就表明,中国0岁—18岁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落后于女孩的迹象,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男孩危机”。近期,记者在兰州一些学校采访时发现,“男孩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男生在学校中表现较女生更弱,这在低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担任班干部的比例、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女生表现更为优异,能同时出色完成学业与担任班集体事务的大多是女生。
女班干部更得老师“宠爱”
家住草场街的齐婷婷是个安静的女生,她是某小学四年级二班的班长,像她这样担任班干部的女生在学校里占了大多数。在雁滩小学,副校长张玉香告诉记者,学校共有1200多名学生,在总人数上虽然男生占多一半,但女生担任各班班干部的比例却占到了70%。
在小学阶段,让表现优秀、懂事听话的女生当班干部,几乎是大部分小学教师的做法。“女孩子懂事早,性格也乖巧,而且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做事比较稳重。”张副校长说,“将班级事务交给女班长来打理会放心一些。”另一小学班主任也告诉记者:“老师们要找小帮手、小助手,一般都会找女孩子。”
比起乖巧的女生,有些“淘”甚至“犟”的男孩子是令老师们头疼的。“有的男孩子成绩好,但就是不愿意做班干部,觉得这会影响他的学习。”一位老师表示,男孩子中也有非常细心且热心集体事务的,但在小学阶段,男孩子们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平时行为也不拘小节,经常有丢三落四的情况出现,不是当班长的最佳选择。
而在小学阶段,虽然不允许成绩排名,但很多老师还是感到,女生在学习上更令人省心,成绩在班级更靠前。“女生比较循规蹈矩,成绩也比较稳定。而男生有时偷点懒,成绩就会下来了。”一位老师说,总体来看,男女生的学习状况分学科有所不同。甘肃高考女状元越来越多
近年来,有专家对全国高考状元的性别比进行比对后发现,全国高考状元中的女生比例持续上升,甚至通常是男生“优势领域”的理科状元也逐渐被女生占领。
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9年5月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女生在高考中表现十分抢眼,大有“半边天”压倒“男人帮”的趋势。其中2008年文科前100名女生与男生比例为64比46,并且前11名全部是清一色的“娘子军”;2008年理科前100名女生与男生比例为25比75。2011年甘肃省高考文科前100名中女生与男生比例为66比44,理科前100名女生与男生比例为27比73。
“男孩危机”真的存在吗?
尽管承认男孩在学校表现有不如女生之处,但在采访中,许多教师都对“男孩危机”的提法不以为然。
“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就不明显。”七里河小学校长张岚认为。一位老师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在高年级会开始出现青春期的害羞、封闭现象,而男生的表现则会变得“抢眼”。老师们认为,应试教育体制在整体上对女生较为有利,但如果放眼于走出校园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后劲,“男孩危机”似乎还不足以令人过分担心。
记者注意到,在兰州众多小学的教师配置中,男教师与女教师配比相去甚远,男老师少,女班主任过半,在幼儿园女老师更是“一枝独秀”。现在的男生缺乏传统男生应有的“阳刚之气”,是否与学校里女老师居多有关?
教育专家认为,现在学校里大多是女教师,家庭中也是母亲对孩子的管教比较多,这可能会让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男性特质的影响。对以模仿作为重要成长方式的儿童而言,一个男性榜样力量的缺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分析
男孩好动的天性被学校和家庭扼杀
针对校园里“阴盛阳衰”的现象,雁滩小学张玉香副校长认为,“这与目前我国实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教育的机制过分要求孩子们循规蹈矩,过分要求遵守纪律,要求孩子们上课不许有小动作,背着手认真听课,而男生好动的天性被压制了。”
张副校长认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也是造成“男孩危机”的另一原因。孩子们之间,特别是男生之间打闹很正常,也是男孩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同学之间打闹,有孩子稍微磕磕碰碰,家长就会找到学校责问老师,老师们必然会加强管理,要求学生不容许打闹。老师们也生怕学生打闹会出事,最后草木皆兵,男生们天生好动的一面就被扼杀。此外,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对孩子们的管束更多,尤其是没有给男孩子自己的成长空间。”
记者在几所学校走访发现,下课铃声响起后,看不到男生们追逐打闹、一窝蜂地涌出教室奔向操场踢球玩耍的镜头。现在的校园里更“安静”,学生们几乎是很有秩序地走出教室,然后在狭窄的操场里进行踢毽子、玩跳绳一类相对活动量小的运动。每个学校里几乎都设立了一些佩戴“安全员”袖章的学生站在一旁“监视”,若有学生出现打闹的动作,这些“安全员”立马就会上前提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