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追忆那些年咱兰州人用过的“牌子”(图)

时间:2012-10-18 15:41:17   作者:


 

追忆那些年咱兰州人用过的“牌子”

昔日长风电器畅销一时

五泉啤酒——老兰州夏日里最畅快的回忆

天生园——怎么也抹不去的一缕香甜

市民耳熟能详的中良西服

  陨落在记忆里的西服品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但凡要出国访问的领导或学者,临行前都要置办一身像样的“行头”,这身“行头”象征身份和地位,且符合国际着装礼仪西服须得出自一个服装品牌名店——王荣康西服店。在当时,王荣康西服店就是省市领导出国定点服装厂。曾在店里工作过的一位老师傅回忆说,“那时常接到由市外办批的订做西服的批条,然后由公司开介绍信,店里再统一发号制作。”

  提到王荣康西服,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人都印象深刻,“那时到王荣康西服店做一套服装,都得提前预订,赶在过年前后,要排队等候个把月,否则穿新衣的梦想就成了泡影。”九十岁的李老太太曾经是一名服装师,开过裁缝铺子,“当时能穿上王荣康服装的,准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我做服装时就看着人家的裁剪、尺寸和样式模仿,自己试着做。不光我,做衣服的人人都在学仿,王荣康西服就是当时做成衣的一个标杆!”

  王荣康西服店于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全店迁兰,成为兰州服装业的最受欢迎的品牌店。可而今,人们只能靠着回忆播放当年的场景。八年以前,记者曾探寻过王荣康西服店的踪迹,时任兰州王荣康西服店经理的唐铭说,“我是八十年代初到王荣康西服店工作的,当时企业正在鼎盛时期,生意十分兴隆,有些老人为给孩子订做结婚服装,常常穿着军大衣,大冬天从凌晨两点钟开始排队等候,一直等到早晨八点多钟等到发号为止。”这从一个侧面证实,王荣康西服在兰州市民心中的良好口碑。他回忆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政府要员出国前都要在王荣康西服店定做西服,当时穿上王荣康西服,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从这些描述不难看出,王荣康西服店的过去是何其辉煌!

  改革开放给市场吹来劲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服装市场已是品牌云集,王荣康西服的光环开始一步步褪色。到了九十年代,企业经营情况逐年滑波,只能算是维持着“王荣康西服”的牌子。依然记得八年前采访时在生产车间看到的情景:破旧的机器,简陋的设施,年久的水泥地面……和着机器转动的声音,和着职工劳作的汗水,稀稀落落的生产场面,那样凄凉地写着一个八十多年服装品牌老店艰难的生存状态。

  2010年,一位朋友的企业要做工装,想到王荣康西服店定做,但当记者陪着找到原来的车间旧址时,这里早已是门庭紧闭,想打听一下当年采访过的负责人也无人知晓了!感物伤怀,曾声名远扬的王荣康西服店,如今是门可罗雀。

  同样命运的还有中良西服,这个后起之秀曾经是兰州服装界的一支“翘楚”,占领着相当规模的消费市场份额,拥有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体,在新兴的百货商场和繁华街区设有“形象店”。然而短短十几年过去,大浪淘沙,市场上再也没有了中良西服的影子。

  王荣康、中良……曾经家喻户晓的服装品牌,在人们的记忆里陨落了!“长风”曾经破浪展雄姿

  家住东岗西路社区的赵雅丽女士家里,有一台表面微微泛黄的老式长风牌洗衣机,这个物件陪伴她生活了二十多年,家里添了环保节能的新洗衣机了,但旧的老长风她舍不得扔。“当时买可贵了,用了二十年,家里所有的大件衣物、床单被套都靠它,别看样子不好看,可非常耐用。”赵雅丽爱惜地诉说着这台老长风洗衣机对自家的贡献,仿佛对待一个有了生命和灵性的东西。和赵女士一样,许多市民至今对长风洗衣机念念不忘。

  长风公司的前身国营长风机器厂(国营第七八一厂)始建于1956年,是国家“一五”期间投资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西北边陲,座落于黄河北岸的国营长风机器厂准确把握国家军工产业转型的有利时机,“保军转民,二次创业”,走上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先后与日本、意大利、瑞士、荷兰等国进行广泛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成洗衣机生产线、电视机生产线、电冰箱生产线和精密加工中心,形成年生产100万台洗衣机、20万台电视机和20万台电冰箱的生产能力,推出多品种、多规格的系列产品。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三大家用电器的企业,是中国家用电器生产的领跑者。

  长风电器,这个诞生于黄河之都的电器品牌借着市场的东风起航了!主打产品很快变得家喻户晓,并迅速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长风洗衣机系列产品荣获国家最高奖——银质奖,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免检产品”的称号。2002年荣获国家权威检测达标品牌,国家质量检测连续合格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外搏荣誉内树标杆,在滋生其成长的陇原大地,长风品牌连续四次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也被首批列入甘肃省“陇货精品”名册。

  曾几何时,一句“称心如意,长风电器”的广告词响彻了大江南北,当时长风牌洗衣机和冰箱的年均出口都在300万美元以上。在市民田大妈家里,一台长风牌双缸洗衣机仍在“服役”,“已经快二十年了,还好好的,很耐用。就是现在年纪大了,每次搬一下比较费劲,但还是觉得用顺手的好。”作为长风厂职工子弟,赵晓初先生对长风电器的感情深厚。他这样描述当年长风电器的风光场景,“当时的洗衣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出口俄罗斯、法国、意大利、东南亚、非洲等3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在同行业名列前茅。”

  时过境迁,在市场经济中搏击多年后,铿锵响亮的广告词听不见了,长风牌电视机停产了,长风牌洗衣机市场萎缩了,长风牌电冰箱开始换牌生产……

  留在兰州人记忆里还有春风电视,来自乡村的同事小赵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村子里面的电视机是比较少的,有关系的人家就借亲戚家的电视过春节的时候来看看,当时的电视台很少,只有甘肃台和中央台,外面还需要外接天线。我记得有个牌子是‘春风’,雪花大,每次换台都得去外面转一下天线才能看。但有电视看,这本身就是童年里的一种色彩,连记忆都真真切切的。”居民刘大妈家买的第二台电视机就是甘肃本地产的18寸的春风牌彩色电视机,“那是在1983年,我的大儿子考上大学了,搬回电视的那天我对老伴说,今年咱家是双喜临门啊。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品牌了,有条件的人家买的都是外国进口电视机。我当时买春风电视时,家里人还不同意,我对老伴说,厂子就在跟前,有问题处理起来方便,就是走也能走到厂里去,放心哪!春风电视质量很不错,看了十几年都没坏。直到1995年家里换更大的电视,才将旧的电视处理给了收废品的人。为此我还心疼了许久,后悔当初不该卖了它。”

  无疑,长风、春风这些电器品牌仍在不少人的记忆里坚强地活着。只是,曾经“长风”破浪,“春风”得意,而今却旌旗难展。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企业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日前,市工商局正式印发《兰州市“十二五”商标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八大支柱产业品牌和创意为重点,打造一大批具有较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争取早日建成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这个意愿良好的规划让人在期待未来的同时,也无比感念那些曾经辉煌的老品牌。细细历数,有多少名噪一时的品牌曾生长于此,然而大浪淘沙,今天的市场上却再也难觅其芳踪。


 

  “红顶屋”里的梦幻童年

  “红顶屋,红顶屋,你们是天边的星星,红顶屋,红顶屋,你是爱的眼睛……”只要听到这首歌曲,很多兰州人的记忆里,就会浮现十几年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小小红房子。

  “记得是我上小学的时候,街上有很多红白色的小房子,是百士特的形象专卖,里面有雪糕、矿泉水、面包,还卖什么就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一天一下午连吃了4个百士特冰激凌,真好吃!”提到当年的红房子里销售的百士特雪糕,自小在兰州长大的小蒋兴奋不已,“红房子的脆皮雪糕是我最爱吃的,尤其是巧克力的,一元钱一个,那会儿很流行,满大街都是,大冬天的也有人排队买雪糕吃。那是伴随童年最深的味道。”

  百士特,这个曾经响当当的品牌,和那些点缀在街区的红房子一道,镌刻在一代兰州人的童年里。一位网友这样感慨,“20年前兰州遍地都有一座座小小的红色小房子,那里的雪糕和面包真是见所未见。广告也是绚烂无比,统一的着装,女孩子的小辫子,耀眼的红色,统一的配送车,而今的德克士、肯德基,似乎都有它的影子。”在兰工作已有18年时间的杨女士依稀记得,自己大学毕业刚到兰州工作那阵子,夏天干热的气候让来自南方的她很不适应,于是,百士特雪糕就成了伴随她度过夏天的最爱。“才一元钱一个,皮脆脆的,口味非常好,我几乎整个夏天都在吃,可不知怎么的,忽然就没有了。”语气里透露着惋惜。

  和红房子里卖的雪糕一样,好为尔酸奶也让许多市民至今恋恋不忘。世纪之初,这个成长于兰州的乳品企业,凭着坚实的奶源基础,一流的设备和工艺,严格的内部管理,以及创新开拓的高科技支撑,铸造了高品质的好为尔产品,“好为尔”品牌牛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质量免检产品”,被省、市政府授予“陇货精品”、“甘肃名牌”、“兰州名品”、“甘肃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好为尔牛奶是当时兰州人家的口中餐,风靡一时。

  在占领了本土市场后,2004年,志在全国市场的兰州好为尔成功销往上海市场,并在上海长宁区、普陀区、徐汇区、浦东区等四十多家奶站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媒体曾这样形容,“每天早晨六七点钟,注重产品卫生质量、有强烈健康保健意识的上海市民在各奶站门前排起长队等待购买好为尔牛奶”,能在牛奶消费市场竞争激烈的上海打出一片天地,好为尔品牌顶盛时期的风光由此可见一斑。当年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上海青年报、上海滩杂志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此给予关注。

  而今,兰州牛奶市场上庄园、雪顿、蒙牛、伊犁等品牌林立,曾经温暖过无数市民胃肠、行业的领军先锋——好为尔却芳踪难觅,永远地消声匿迹了!位于安宁区的厂区,也由原来的生产车间变身而成现代化的地产。

  怀念曾经的“老五泉”

  苏小阳毕业于武汉的一所名校,上大学期间,每年假期返校他都要给同寝室的室友们带份礼物——一扎五泉啤酒。“当年武汉高校里流行喝一种地产啤酒,口劲弱口感也很差,我就向同学们夸起兰州产的两大啤酒五泉和黄河,室友们嚷嚷着叫带些尝,第一次带过去大家喝了都说味道特别香。以后假期只要回来,返校带啤酒就成为惯例,因为火车上有的卖,也方便。这不,一带就是四年。”虽说已是近20年的事了,但苏小阳叙述时,当年的场景似乎历历在目,“到后来,但凡我的大学同学来兰出差,我都用五泉啤酒招待。”

  其实,兰州市民几乎无人不知五泉啤酒的,尤其是啤酒广场风行的前些年,五泉啤酒更是消费者的钟爱之物。“我是兰州人,就好喝啤酒,就喝五泉啤酒,尤其是以前出的12度的老五泉,喝起来口感特好,令人回味啊!只可惜现在没了。”市民老李无比感慨地说。2004年,五泉和青岛啤酒闪电联姻,五泉啤酒这个兰州人心里的铁杆品牌,由此变身为青啤的一个子品牌了。在消费者心中,五泉啤酒似乎少了些硬气味儿。

  翻阅历史是一件异常艰辛的事。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冲刷,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老字号和老品牌已销声匿迹,就连残存在人们记忆里的支离破碎的断片,也随着岁月的游走在逐渐地泯灭。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