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回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平罗县人,1959年12月出生。1978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平罗县检察院、平罗县宝丰镇、中卫市统战部任职。2007年3月,任中共海原县委副书记,现任中共海原县委书记。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震柳精神已成为海原精神。

改造后的海原老城区南北街。
关于发展思路
记者:海原县的整体发展思路是怎样的?通过采访,我们得知海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海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马鹏云:海原县是全区土地面积大县、人口大县,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全区最贫困县之一,目前还有17.1万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16.8%,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我们确立了今后5年的整体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五县”目标:节水农业示范县、工业物流崛起县、教育文化先行县、民生改善先进县、社会管理创新县。
具体来说:工业方面,大力发展厚德工业园区,也叫工业物流园区。无工不富,这是常识,所以工业园区是我们的最大希望。园区建设5年来,建设区面积已达16平方公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2家单位分支机构入驻办公,落实各类项目84个,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有57个项目已投产营运、16个项目正在建设,引进了国内500强的华电风电项目和华创风机制造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园区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农业方面,培育壮大马铃薯、硒砂瓜、葱韭蒜、小茴香和种草养畜“五大特色产业带”;民生方面,深入实施“六到农家”专项扶贫工程,实现水到农家、电到农家、路到农家、气到农家、房到农家和环境改善到农家,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记者:到海原来,才听说这里也是马铃薯大县,它能给海原带来什么样的贡献?硒砂瓜呢?
马鹏云:2011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00万亩,人均马铃薯纯收入达73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的38.6%,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因区划调整,海原县硒砂瓜目前种植面积11.52万亩,总产量达1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约340元。
关于文化开发
记者:各地都有各自的特色文化,海原除大地震遗迹外,还有什么文化,目前开发得怎样?
马鹏云:不了解海原的人,以为海原没什么文化,其实不然。海原县境内除地震文化外,还有菜园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蒙元文化、红色文化等,境内分布着新石器至唐、宋、元、明、清历代文化遗存400多处,其中新石器文化遗址115处、石窟寺4处、古城址22座、烽燧13座,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菜园文化遗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国家级典型地震地质遗迹遗址11处。海原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花儿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剪纸文化艺术之乡”。
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在深入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遗迹的同时,也在逐步进行开发,目前已编制完成了《南华山避暑山庄旅游概念性规划》《天都山石窟旅游详规》《九彩坪拱北、西安州、山门农家乐、震柳概念性策划》等规划,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达成意向性协议6个,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海原的文化和旅游一定会大放异彩。
关于教育发展
记者:于贫困地区而言,通过教育升学是条好路子,海原教育发展如何?每年能考出去多少学生?
马鹏云:过去5年,海原先后有1万多名高中生被高校录取,有3000多名初中生被六盘山高级中学等县外优质高中录取。这几年,海原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近5年来,先后投资5.37亿元,新建、改扩建、加固中小学258所,新建幼儿园5所,有效解决了大班额、大通铺等上学难问题。教育质量持续提升,高、中考成绩连续5年攀升,特别是职业教育,我们建成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县职教中心,建有刺绣、汽修等8个实训基地,几年来培养合格技能人才8000余人。
今后,我县将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稳步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到2015年普通高中招生达到3000名,力争每年有2500名学生走出大山,接受高等教育,让这些孩子凭借自身能力,创造完全不同于父辈的崭新生活。
关于“全国运输第一县”
记者:采访中,我们看到海原“打造全国运输第一县”的宣传口号,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马鹏云: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海原人围绕货运做的文章有多大。目前,海原货车保有量达1.2万辆,从业人员达3.5万人。同时带动了修理、餐饮、服务等其他行业进一步发展,解决了全县10万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远的不说,咱们宁夏路上跑的大货车,别看有的挂着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牌子,其实有不少是海原人买的或者海原人开的。海原的两所驾校,学开货车的期期爆满,交通运输给海原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关于交通建设
记者:听说海原老城和新区之间,要修一条高速公路?
马鹏云:不是高速公路,我们叫快速通道,实际上是一级公路。全长66公里,连接海原老城和新区。路基宽21.5米,项目估算总投资31.3亿元,2014年建成。建成后,将实现工业物流园区与县城的“半小时通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其次该路线连接、辐射10个乡镇,受益人口20万人,该项目建成必将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下一步连接甘肃环县、平川区煤炭、石油资源互通奠定基础,成为宁南山区和甘肃南部的一条重要快捷通道。(记者 李颢云 王宇菲)

海原特产甜瓜。

韭菜生产基地,韭菜长势喜人。
编后
3月11日,本报“问道六盘”正式启动。3月20日,报道组从西吉县发回第一篇报道,至今已历时7个月,记者足迹遍及西吉、泾源、隆德、彭阳、原州区、同心、海原,刊发长篇通讯20篇。说实话,越是深入下去,我们的心情就越沉重,这些地方贫困程度之深,脱贫任务之艰巨,局外人很难想象。比如说,为解决西吉缺水问题,自治区仅概算投资就需7.4亿元。而许多问题,仅有钱是不够的,还得靠政策,靠埋头苦干。
六盘山扶贫是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战,事关国家大局,马虎不得。我们期待2020年,六盘山区再无大范围的贫困现象,西吉不再缺水,彭阳不再愁路,海原大山里的移民能搬得出、稳得住……“西海固”不再是贫穷和不适宜居住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