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严卫星表示,“人们不会因为存在飞行事故就不坐飞机,因为这些风险人们能接受。对于食品,人们则希望零风险、零容忍,但这个从科学角度不能做到,这个心态需要调整。”
“食为天”,对于食品,人们希望零风险、零容忍,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与其说是人们对“零风险”食品的期待,不如说是对安全食品的期待,期待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这样的期待是不过分的。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食品安全“零风险”也是相对而言。“心态需要调整”该调整到怎样的一个底线?严研究员并没有再说下去,笔者无法猜度。但可以说的是,当下的中国消费者还真不是“零容忍”的消费者,相反,我们的消费者容忍度是超级强。
当然,食品安全不仅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问题是,我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真的作出100%的“零风险”努力吗?这样一问,一定使很多人不快,但“从科学角度”来回想,纵是不快,但恐怕不认也不妥。从顶层设计上,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往往是偏对于人,甚至于50年前的标准现在仍然延用,在新标准制订中,有的是在利益集团的“绑架”下出台的。这是其一。
其二,从食品安全监管来说,一是多头管理,一是处罚轻微。而更大问题是,一些监管部门要么是被动监管。
食品安全无小事,让人们吃得放心、安心的食品,是政府部门的民生责任,供港食品的安全率可以达到99.999%(近乎是“零风险”),表明人们对食品“零风险”期待并非是空中楼阁,也不并非是不可求的,只要我们能做出供港食品的努力。而如今,国际上已有成熟并得到公认的“风险分析框架”,据说可以让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当食品安全问题一波又一波出现时,消费者还真的有理由期待“零风险”食品时代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