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2012年至2013年,它将在15个城市被宣扬倡导。(8月14日《新京报》)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几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因为它在亲眷疏离的情境下,拨动公众心弦,引起不小共鸣。而时下,孝道式微愈发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普遍焦虑:“啃老族”盛行、虐待老人现象频出,俨然折射出孝道沦落的恶果;不少“街头秀”式的行孝,比如成人礼上让孩子“磕头言谢”、母亲节让学生“洗脚示孝”,则多流于形式,犹如仪式化的道德路演,只能反衬出亲情反哺的贫乏。
在此语境下,新“24孝”的出台,不是为了应景,而是指向伦理重塑的纠偏动作。其内容细致入微,既有“教父母上网”等与现代生活接轨的成分,也提及“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聆听父母的往事”的心理关怀……不少标准,颇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它旨在通过孝行规范的传递,来唤回人们的孝道觉悟、精神认同,在积极倡导中让行孝内化为子女们的责任践履和情感守候。
当然,这些行为说起来多是常识,蹈行之间并不困难。可诸如此类的细节,却恰恰是当前我们最容易遗忘的。太多人因为疲于奔命、忙于琐事,无暇顾及父母;太多人因为好逸恶劳,习惯了向父母索取;太多人因为“羞于出口”,不曾向父母说出细腻的絮语……可见,对当前社会而言,新“24孝”无异于一种警醒。
诚然,挽回失落的“孝道文化”,新“24孝”未必能“一针见效”,更无法填补养老保障的空缺。但抛开“速成式”的功利心态,以渐进式眼光看待,它对孝心回归的助推力不容小觑。它为伦理重构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凭借框定“孝道坐标”,以和风细雨般的道德感召,来增强人们的孝心。
所以,新“24孝”只是激励向善,无关道德绑架。面对孝道承载,它必须嫁接在“人心”的沃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