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广西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更需观念“无障碍”

时间:2012-08-22 10:47:16   作者:

无障碍环境建设,市民知晓少

对于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的《条例》,接受采访的南宁市民90%以上表示不是很清楚;而对于什么是无障碍环境,受访者知道的也多限于盲道、残疾人厕所。事实上,无障碍环境涉及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各个领域,除出行等无障碍外,还包括信息获取、思想交流的无障碍。这些都要依托必要的无障碍设施来实现。 

例如建筑物出入口处的缓坡、电梯里的扶手和语音装置、无障碍公交车、残疾人停车位、公共服务机构设置的低位柜台、十字路口红绿灯声音提示、影视作品、电视节目上的字幕、手语和盲人有声读物等等。依靠这些设施,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才能平等地融入社会,共享服务。然而正是由于社会各界对此认知不足、不少单位和个人重视不够,导致一些种类的无障碍设施在公共场所难觅踪影。

城市的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善,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因素,也是考量一座城市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只有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同时提升市民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认识,才能真正地改善残疾人等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

善待无障碍设施,市民意识淡

“十一五”以来,我区始终把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加以推进,全区无障碍设施总量和水平明显提升。然而自治区残联维权部相关人士说,残疾人仍然普遍反映“出不了门、过不了马路、坐不上公交”,行动的不自由阻碍了他们求学、求职和求医等需求。记者采访中发现,已有的无障碍设施利用率不高,不少盲道上停着车、无障碍卫生间堆放着杂物形同虚设,使无障碍设施因人为的原因反而变得有障碍。一些占用盲道的人还坦言反正也没什么残疾人出来,空着也是浪费。种种公众意识的不到位,造成了残障人士对设施没有信任感,无障碍设施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设置初衷。

据自治区残联有关人员介绍,目前有一种误区,认为无障碍设施是专为少数残疾人服务的,事实上老弱妇孺等社会成员都是无障碍设施的受益者。目前我区有337万残疾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600多万,加上孕妇、小孩及患病体弱者,直接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人群总数近几千万人,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是无障碍设施的潜在使用者。只有大家消除了观念上这些无形的障碍,自觉管理维护好设施的完整,才能保证设施为需要的人所用。

 

建设与管理并重,

助力保障残疾人权益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残联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我区14个城市已铺设盲道1950公里,坡化道口2.654万处;新建和既有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等全部按照标准规范要求建设和改造了无障碍设施,南宁、桂林、北海三市还通过了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验收,全社会的无障碍环境正逐步形成。而即将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无障碍建设“十二五”实施方案》更是明确提出,我区将无障碍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各地市(县)要将无障碍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采取措施,加强领导,推广无障碍通用设计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各地市(县)要制定计划,提高改造比例,提供资金保障,加快推进既有道路、建筑物、居住小区、园林绿地特别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航空、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要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停车区、住宅小区停车场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以无障碍的方式发布政务信息,在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建立语音提示、屏显字幕系统等。而《条例》的施行标志着国家通过法制的手段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将助力这些目标的实现。

《条例》主要规定:道路和建筑物须符合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已建成不符合标准的应进行改造;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对无障碍设施未进行保护或者及时维修,导致无法正常使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维修,造成使用人人身、财产损害的,要承担赔偿责任;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逐步完善报警、医疗急救等紧急呼叫系统,方便残疾人等社会成员报警、呼救;视力残疾人可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升学、任职等考试须为视力残疾人提供协助;影视制品应配字幕;停车场需建无障碍停车位并禁止其他机动车占用,违者将被整改并处罚等。由此可见,我区无障碍建设有望实现建设与管理并重。

期盼社会各界能用心执行好《条例》,给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多一些温暖,让社会环境更少一点障碍。

广西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更需观念“无障碍”

图标依次为:

视力障碍(表示视力障碍者或供视力障碍者使用的设施)

导盲犬(表示导盲犬或供导盲犬使用的设施)

听力障碍(表示听力障碍者或供听力障碍者使用的设施)

导听犬(表示导听犬或供导听犬使用的设施)

听力障碍者电话(表示供听力障碍者使用的电话)

文字电话(表示为听力障碍或言语障碍者提供文字帮助的电话)

无障碍通道(表示供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等行动不便者使用的水平通道)

行走障碍(表示行走障碍者或供行走障碍者使用的设施)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