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很简单的标准,平日里却很难做到,心里感到对父母有不少愧疚。”8月15日,比对着本报刊发的新“24孝”标准,市民王先生通过本报新闻热线96555诉说了心中感受。当日,许多读者通过新闻热线96555、微博和QQ爆料平台等方式,对新“24孝”标准表达自己对于“孝”的不同看法。
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新“24孝”标准在中学老师徐华看来,与以前传统的孝道观念相比,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亲子沟通的重视。“这种沟通更加平和、亲近,拉近了父母和孩子间的距离。我还准备引入课堂,让学生们都去领会。这也是教会他们一个简单的做人道理。”已经76岁高龄的读者赵君豪拨打电话告诉记者,“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前二十四孝的故事广为流传,如今,在传承二十四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也容易深入人心,得到认可。”一名20岁出头的小伙子小张也不禁感慨:“总把爸妈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很少想到爸妈其实也很不容易。”
新“24孝”行动标准中极具时代特色的内容也是读者热议的话题,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许多网友认为,这些标准突破了固有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有网友表示,新标准其实门槛较低,如果真心付出,很容易做到。但也有人认为,这些标准时代特色过于抢眼,却忽视了城乡差距等问题。网友“小肚子”说:“以农民工来说,他们有时甚至几年都无法回家,收入微薄,生活也很节俭,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中,如教父母上网、陪父母看电影等,对他们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记者同时注意到一位评论人士说:“平心而论,没有达到新版‘24孝’行动标准并不代表子女不孝顺,这些子女很可能以自己力所能及或父母熟悉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心;同时,完全达到新版‘24孝’行动标准也并不等于子女绝对孝顺,因为,‘24孝’行动标准还不足以涵盖孝的外延。”所以,采访中不少人认为,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各家也都有各家尽孝的“法子”,只要子女真正把父母放在心上,只要合情合理合法,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可行的。
无论方法如何,子女对自己的要求如何,您自己或者身边一定有令人动容的孝老故事,或是对于新版“24孝”行动标准还有着不同的看法,您都不妨联系我们,让我们共同热议“孝”这个话题。本报热线96555、QQ报料平台1506880698以及微博(新浪微博t.sina.com.cn/lanzhouchenbao、搜狐微博t.sohu.com/p/m/234443827、腾讯微博t.qq.com/lanzhouchenbao2011)继续开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懂得孝顺父母,让成年人懂得如何孝顺父母,促进孝爱之风的形成,并影响感染更多人常尽孝道,以期在人间汇集一股强有力的暖流。
-部分网友热议新“24孝”
@x影落:
父母在你小时候是多么用心用情地照顾你,难道现在你不该如此吗?
@爱美时尚:
不错。就应该这样。
@北京西单美爵酒店:
以孝为先,是古训,更是传统!
@davywen:
做人从小就要培养孝心和爱心,没有孝心和爱心的人是不完美的人。
@李月英:
让父母生活充实、心情愉悦、尽享天伦。 -孝亲敬老故事
婆媳“母女”情相依相守半世纪
整洁明亮的房间,纤尘不染的床单被褥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家具看上去虽然老旧,却摆放得井井有条。一位满头华发的老人正端坐在阳台前惬意地享受着正午的阳光。今年已经90岁的武生荣老人虽然瘦弱,但看上去却精神饱满,衣着朴素而整洁。“妈,吃饭吧,咱们先喝点水”,“妈,来我给您剪剪指甲吧,指甲又长了”……伴随着一声声亲切的“妈”,69岁的孙玉兰忙前忙后侍奉婆婆吃午饭,照料着婆婆。
苦难命运让婆媳相濡以沫
1943年生于河南孟县的孙玉兰,19岁便嫁进韩家做儿媳。1976年,已育有3个女儿的孙玉兰,带着一家老小共5人,踏上驶往兰州的列车,满心欢喜地来与丈夫韩发岐团聚。没想到,命运却给孙玉兰沉重一击。当她被接往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时,她还以为丈夫仅仅是生病了,没想到看到的却是身上盖着党旗已经因公殉职的丈夫的遗体。
强大的悲痛如海水般涌来,婆婆当即哭得几度昏厥,面对3个幼小的孩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4岁),孙玉兰强忍住泪水说:“妈,以后我就是您亲闺女,有我一口吃的,就有您一口。”面对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难,坚强的孙玉兰毅然擦干泪水,搀扶起与自己命运如此相似、18岁就守寡的婆婆。
婆婆武生荣,16岁出嫁,17岁生子,18岁守寡(抗战期间丈夫被日本人抓去当壮丁没了音讯),后来唯一的儿子——孙玉兰的丈夫韩发岐也远在兰州工作。
虽然已时隔30余年,但一讲起当时的情形,现居住在七里河区西站西路38号的孙玉兰还是禁不住眼含热泪。“我跟婆婆的遭遇如出一辙。我跟丈夫一起生活了14年,跟婆婆却相濡以沫了50年,这种感情早就胜过亲母女了。”
一晃半世纪婆媳成“母女”
“玉兰,你真好啊!”在一边默不作声的老人武生荣,翻看着旧照片回想起往事自言自语道。孙玉兰告诉记者,婆婆武生荣的身体一直都很硬朗,饭量也不错,谁知去年年底一次意外的中风,让老人偶尔神志会有些不清。当被问及守寡这么多年,是否有改嫁的念头时,孙玉兰告诉记者,“一个人拉扯3个女儿,还有婆婆要侍奉,我走了这一家老小怎么办,婆婆就一个儿子,儿子走了只能指望我了。”孙玉兰总是跟婆婆说:“妈,您放心,我既是您的儿子又是您的女儿,儿子替国家尽忠,我替他给您尽孝。”
而就是这份坚持和付出,孙玉兰收获了一大家子的幸福。最让孙玉兰欣慰的是3个女儿都先后成家立业,大女儿警校毕业后在公安系统上班,二女儿学的是会计专业,在某银行上班,三女儿如今自己开了个小店。最令她开心的是,今年,她的大孙女以50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西北师范大学。
“婆婆替我拉大3个孩子用了近50年,就算如今她有病我伺候了她20年,我还欠伺候她30年……”说起伺候婆婆,孙玉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