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12中国·兰州牛肉拉面节将在我市拉开大幕,在“中国牛肉拉面之乡”举办这次节会,既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基础,又有雄厚的现实支撑;既符合兰州市人民的意愿,也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前段时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在播出后受到大家的好评,被誉为中国“拍的最好的纪录片”。这个看似“给吃货看的节目”,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揭示了千百年来饮食对中国人生活、仪式、伦理等方面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展示了中国特色的食材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更挖掘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多元精致和源远流长。
这部记录片所引发的巨大反响充分说明,美食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如果单纯的把做大餐饮品牌仅停留在享用美食的阶段,那么就会略显单调,很难找到自己的特色,拉高产业层次。而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美食时,就不只是“吃”那么简单了。每一种美食,从生产材料的土壤到烹制过程,都饱含着几代人割舍不断的情感牵系;从传统劳作到对食材的烹调创新,都融合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智慧。笔者认为,在我们享受一种美食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享受其中的美味,更应该探寻隐藏在美食背后的故事,那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对精神的丰富。
牛肉面对兰州人,不仅仅是可充饥的面食,更是一份情感,一种地域文化。这种文化,靠汲取地方人文的土壤,靠大漠戈壁和强烈的紫外线,靠高原冷风和草灰强碱,靠人们持久坚持的信仰和力量,靠这些养分的滋润和哺育,读不懂其中的文化符号,绝难经营出地道的兰州牛肉拉面。生活在兰州的人都知道,兰州人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火难捺。听起来有点夸张,不过,牛肉面确实已成为兰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面里能品出兰州的味道,里边有西北高原的朴实,有黄河穿城的热情,有陇原秦腔的高亢,那是家乡的感觉,厚重踏实。160多年来兰州牛肉面正是这样陪伴着数代兰州人生生息息。兰州人都知道,这牛肉面的面型也很有些名堂。它感性、人性化、融通而随和。一个人要什么,性情好恶毕见。“毛细”是温柔,“头细”是随和,“二细”是阳刚,“韭叶子”平静,“宽的”豪放,“大宽”威猛武野……依笔者看来,这种人和饮食精神的特色融合就是文化的体现。事实上,牛肉拉面对于兰州这座城市来说就仿佛是一个记录标本,是一个活的证明,沉淀了这里所有的历史记忆。如果一定要说牛肉面里的文化,那就是两个字:融合。这也正是兰州这座城市的氛围。牛肉面是平和的,宽容的,亲切的,自由的,不会拒人于千里之,但却是个性鲜明,绝不是别的什么能够代替的。
总而言之,开幕在即的2012中国·兰州牛肉拉面节,不仅因为牛肉拉面发源、成长于兰州,而且牛肉拉面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较大的知名度、良好的美誉度,也已成为兰州的一个品牌、一种形象。更重要的是,牛肉拉面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并具备了成为全国性知名快餐品牌和“世界食品”的良好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