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酷热,出门在外,手里免不了拎着饮品,果汁、绿茶、矿泉水……细看西宁人手中拎的饮料,各种口味、五花八门,却不见“青海产”饮料的踪影。和外地一比较,青海人选饮料还真是难心:越是本地产品,越是高端,越是消费不起。
西宁鲜见“草根”饮料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品牌饮料以压倒性优势,驰骋在青海饮料市场,连同康师傅等实力雄厚的国内知名饮料品牌一起,对青海本土饮料品牌造成双重夹击之势。在“三分天下”的青海市场上,最孱弱的本土饮料品牌“连呼吸都是痛”。还记得那些年我们痴迷的青海饮料吗?甜甜的梨汁、酸酸的橘子汽水……可是在市场大浪里,它们的脚步最终停在了哪儿,为何止步、为何销声匿迹了呢?恐怕唯有市场本身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
目前,在超市里,在街边小摊上,很少看到青海本土饮料的身影,百姓在购买时,更愿意选择广告中热捧的知名饮料。
而在同属西北的西安,总会在路边的小摊上听到一句陕西话:“老板,来瓶冰峰!” “冰峰”——每瓶一元,在西安属饮品宠儿,这个具有56年历史的“平民”饮料,在世界级饮料品牌的强势冲击下顽强生存下来,并越战越猛。据有关数据显示,西安人均每年喝12瓶冰峰饮料,高峰期的销量每天有七八十万瓶。在北京、天津等地,类似“冰峰”的本土“平民”饮料正在逐渐回归。
本土饮品企业“嫌贫爱富”
青海市场上的本土饮料中,除去矿泉水,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沙棘汁、白刺汁和“三泡台”,还有部分果醋系列饮品等。就这仅有的几种,价格都在4元以上,不难看出,本土饮料企业走的是“高端路”。
青海企业没有看到“一元市场”的广阔前景吗?青海本土饮品企业不看重平民化市场的打造吗?
“很难!”“做不了!”说起青海本土企业能否打造低端饮品时,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销售副总何茂军、青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凯军直接给出这样的答案。
“打造低端饮品?青海本土企业根本没办法!没办法和康师傅、汇源、娃哈哈等大品牌商家抗衡。”何茂军摇摇头说。大品牌宣传力度大、知名度高,青海饮料无法与外地品牌打价格战。青海企业先天规模小、品牌认知度低、发展局限性大,本土饮料产业一路走来举步维艰。
青海饮料生来就“贵”
“青海没有瓶子。”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一点, “订购十万个瓶子的价格与一千个瓶子的价格肯定有差距。因为销量的差距很大,知名品牌饮料商每年订购的饮料瓶数量要远远高于青海饮料企业。”
青海饮料的外包装不仅价格高,而且还得从成都等地订购。除此之外,沙棘、白刺等青海饮品的原材料又非常难“伺候”。
沙棘VC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自身容易被氧化,只能放在玻璃瓶中。白刺的糖分高,易发酵,采集后需要冷冻保存。沙棘、白刺都需人工采摘,白刺每年只能在9月到10月采摘,沙棘树要在种植后五六年才结出果实。
而刚刚上市一个多月的三江雪牌“三泡台”饮料,尽管饮料瓶由企业自己生产,但仍然避不开成本的问题。 “饮料是用七八种青海特产萃取成的,没办法降低成本。”公司董事长穆华峰明确表示,“三泡台”上市时,瞄准的就是高端市场,暂时没有打算做一两元的产品。原材料、包装等因素的限制,注定青海本土饮料生来就“贵”。提到“平民”饮料,各企业负责人坦言,成本这关很难突破,他们不会降低品质去追求低端,况且在低端市场站住脚并不是件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