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打造贵州发展软实力思考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化对于人类和社会的的作用及功能愈显突出。重视先进文化建设以及先进文化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
(一)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谋发展。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贵州考察工作时,要求贵州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中实现文化的跨越式发展。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指出:“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的坚定信念”。 那么,如何来培育贵州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贵州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首先,认识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文化自觉,应该是指我们对自身拥有,并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这种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具体地说,我们生活在贵州文化之中,是否对自己拥有的文化有清醒的意识?对丰富多彩的贵州民族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有没有自知之明?对贵州文化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对贵州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对建设贵州文化的使命,我们又是否已经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次,把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认同,也对其他文化的高度包容。就我们贵州人来说,就是既要克服数典忘祖、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也要避免唯我独尊、夜郎自大的傲慢态度。但贵州相对偏远落后,历史上封闭保守形成的文化惯性,比如极度自恋与盲目崇外的心态,往往还顽固地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之中。一方面,不了解或者不愿了解外面的情况,不知自己孤陋寡闻,反而偏执地认定老子天下第一;另一方面,对本省的人才、成果、事物等缺乏认同感,一味地贬低排斥,总认为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外来的事物才是宝贝。第三,谋发展求跨越。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发展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导力量、带动力量。贵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却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富矿之地。长期以来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缺乏对自身拥有,并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觉悟和觉醒,缺乏对本源文化的价值作用、发展规律、继承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缺乏对自身文化价值取向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这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地域相对偏远落后,相对封闭保守而形成的文化惰性。所以,当我们集中精力、物力和财力连续几年举办“多彩贵州”活动之后,这片热土就立即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在世界面前大放光彩。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也完全能够在文化建设方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有作为。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对贵州文化内涵的认识,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夜郎自卑”,增强推动贵州文化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挖掘优势资源促文化发展。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推进贵州文化建设工作中,要立足本地实际、突出自身特色,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首先,挖掘开发民族民间多元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的由来和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阶段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样性。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分布着47个民族,其中汉、苗、侗、布衣、彝、水、回、瑶、土家等17个民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8%以上,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积淀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几千年来,夜郎文化、沙滩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多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沉淀累积;巴蜀文化、湘楚文化、两粤文化在贵州交融交汇,形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优质文化品牌。近几年,以民族服饰为主的手工艺品在法国、意大利等地展出所获得的成功、侗族大歌在世界各国的唱响、苗医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等等,都充分说明贵州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论证,积极挖掘夜郎、且兰、侗族大歌等宝贵文化,申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加快民族民间文化核心保护区的建设力度等,广泛搜集和整理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对于提升贵州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应该是当前贵州文化大发展的根本。其次,突出地域特色,着力打好四张特色牌。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优势,地貌特征等等,无形中又铸就了其他地域无法拥有的多样化的文化形式,这种多样化的文化形式恰恰可以成为我们文化大发展良好根基。气候牌——贵州各地气候冬暧夏凉,早晚温差不大。省会贵阳是“避暑之都”。民族牌——贵州民族风情浓郁,斗牛节、杀鱼节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生态牌——贵州的山,层峦叠嶂,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文化牌——如《多彩贵州风》大型文艺演出将我省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浓缩在一个舞台上,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创造了新的卖点。“多彩贵州”的蕴涵就在于“文化的多彩”。这张“名片”是无形资产,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应不失时机地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牌——黄果树瀑布、龙宫、小七孔、万峰林等自然生态文化,还有遵义会址红色文化、黔东南侗族风情旅游大区等。因此,如何雕琢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这一瑰宝,促进贵州文化的大发展,并让贵州文化立足于当今的文化市场并转化成经济支柱,关键和突破口就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加工,打磨,最后形成魅力十足的文化品牌。第三,积极实施“文化战略工程”,加强文化名城、名镇、名乡、名寨和名品的建设,创建全省各地、州、市民族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要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文化资源为纽带、加强地区间的成片开发共建,形成规模优势。重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体育、文化与科教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总之,应通过分类指导、上下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全省各地整体推进又各具本土特色的新时期区域文化新格局。同时,要千方百计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贵州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在贵州各民族灿若繁星的节庆活动中,充分激活民族传统节日的功能,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只有这样,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今天。民族文化才能成为我们贵州民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不竭资源,有了这些资源我们贵州才能实现多民族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突出特色着力提升贵州文化品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也许是归程(触摸黔东南[二])》一文中说:“欧洲的文艺复兴,其实是对于人类的健全和俊美的重新确认,从奥林匹亚到佛罗伦萨,从维纳斯到大卫,文字都悄悄地让了位。相比之下,中国的书生作了相反的让位。只有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才会重新展现生命的更本质方面。”对此,不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有研究的中外专家学者指出:“再也没有哪个地方能像贵州这样了,中原的‘主流文化’和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非主流’文化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合力托出了一块极具贵州特色民族文化,是研究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因此,贵州文化建设要突出多民族特色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文化建设的支撑点——载体品牌。从本质上讲,文化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显现其成果,更需要在合理的时间内,通过优良的成果来显示它们的存在,展示它们的价值。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本土特色,创出本土品牌。文化品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形象载体,本土文化品牌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无形资源。正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理,越是本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贵州的,越是中国的。实践表明,一个地方只有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才能长久地提升本地的文化品位,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精心打造贵州特色的本土文化品牌,应当是新时期贵州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必须精心选择优秀的载体,打出品牌,产生成效,以此支撑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比如:“多彩贵州风”等地域文化的品牌打造;“侗族大歌”之类民族文化的张扬;“黄果树”、“织金洞”等自然文化的推广等等。其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文化人才。文化建设对推动本地区发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再先进的文化,再合理的制度,要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绝对离不开广大文化人才的实践。因此,开展文化建设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文化人才上。开展贵州文化建设不仅在于推动贵州事业的发展,也在于提高全省干部群众的素质,把贵州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与全省干部群众价值的自我实现完美的统一起来。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用先进文化和规范化建设去教育人,激励人,规范人,塑造人,发展人。二是要要以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队学习,把知识的积累作为能力飞跃的前提和岗位成才的源动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夯实文化素质基础。三是要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监督制约机制等,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的专业化文化人才队伍。第三,文化建设的价值点——持续创新。文化建设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再先进的文化也有落后的时候。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价值不在于其形式本身,而在于其内部蕴藏的先进性。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贵州文化要不断丰富与发展,必须在文化思维理念和工作实践中与时俱进,使贵州文化的内涵不断创新发展和富于时代性。要从社会发展要求和贵州文化使命出发,以党的新时期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促进文化理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在贵州文化创新上,必须立足于贵州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并要清醒认识贵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力推动贵州文化内容、形式、体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活力,以丰富的多元文化实践来繁荣和推动贵州民族文化建设。
(四)创新方式加大贵州文化宣传力度。贵州人文资源丰富,夜郞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等源远流长。然而,在现实中贵州的地域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式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让优秀的文化不能走向全国和全世界。首先,强化话语权。有“文化千岛”之誉的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丰厚,并不缺文化,贵州缺的是话语权,缺的是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大放光彩的言论舞台上,很难见到代表贵州发声的声音。在国际国内的公共领域,几乎看不到贵州人士的摇旗呐喊和频频发音。每当域内有重大事件,海内关注时,评论发声的往往不是贵州人。话语权的倾斜,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贵州舆论领袖的匮乏。因此,加大贵州文化建设宣传力度,必须强化话语权,让贵州不再缺席声音的盛宴,让贵州人的声音不再被淹没。有话语权才有传播力,才有影响力,才能让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上,用我们的声音,表达我们的观点,传递我们的影响。比如,电视剧《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不但有助于提升贵州多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赢得了话语权,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收入的增长和土地的增值。也为我们今后继续研究和传承贵州多民族特色文化,展现出新的启示和新的视野。其次,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创新文化品牌宣传方式。 中宣部长刘云山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在大力发展和繁荣贵州文化的进程中真正发挥文化的力量,真正建树贵州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品牌化是未来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突出贵州文化品牌宣传效应。贵州率先在全国文化领域统一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创意,体现了贵州文化界前瞻性的思维。多彩贵州精确提炼了贵州地域文化的多样化特征,无论是从内涵和外延上很好地体现了贵州本土文化特色。“多彩贵州”、“神奇贵州”、“山水贵州”、“人文贵州”尤如一幕幕正徐徐开启的系列精彩大幕剧,它必将令世人刮目相看。另外,在诸多贵州文化品牌中,酒文化和蜡染文化是知名度较高的文化品牌,而宣传方式上欠从全局考虑。比如,当前贵州在酒文化的宣传方面,存在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考虑,而忽视人文内涵开发的倾向。在今后酒文化的宣传上应适当弱化经济意识,强化文化意识,提升贵州酒文化内涵;而蜡染作为贵州知名的文化品牌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却又存在着重文化保护而轻市场应用开放的弊端,而离开了市场应用和开放其文化保护也就失去了立足和支撑点。今后应加强传统蜡染技艺与现代纺织印染技术的融合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博大精深的蜡染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第三,整合资源,形成对外宣传的强大合力。不断创新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内容和形式,不断推出具有贵州特色、世界知名的文化产品,乃至精品,向世界提供更多,更美、更好的精神粮食。发挥利用好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资源的宣传效应,整合资源,以新的文化品牌更好地全面展示贵州形象。如围绕“多彩贵州-避暑胜地-神秘夜郎”总载体,各地结合实际和特色策划一系列形象生动、特色鲜明的分载体,让总载体之下的一系列文化品牌变得有血有肉,从而全面、立体展示贵州形象。一是打造“多彩贵州”系列化品牌,全面整合贵州多姿多彩的秀丽风光,从平面的角度向外界充分展示具有喀斯特省和公园省之称的贵州秀丽风光,以及“国酒之乡”的独特文化,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红色文化;二是打造“避暑胜地” 系列化品牌,整合贵州的气候和生态优势,从空间体验的角度展示贵州的避暑形象,做精做强贵州避暑品牌;三是打造“神秘夜郎” 系列化品牌,充分利用“夜郎自大”这一知名度较高的历史典故,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深入挖掘“夜郎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创造出一系列分载体,采取设立“夜郎文化旅游节”等方式,彻底扭转我省在“夜郎文化”宣传上的被动局面,抢占这一历史文化品牌的制高点,增强竞争力,满足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对夜郎文化的探秘心理,使贵州古文化得到充分展示。这样,通过对贵州的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形成对外宣传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