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毕节市阿里木·哈力克的事迹,心中并未荡起多大的波澜。和那些身家过亿,在慈善方面动辄捐献百万、千万的富有者相比,10万元简直微不足道。沉下心来思索,却又从历史的深处,感觉到了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那些经历拼搏,从工商领域脱颖而出,成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践者的人们,拿出亿万收益的一部分回报社会,自然体现了他们可贵的胸怀,展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感恩之心,他们的付出理应受到人们的敬佩。
问题在于,依然在毕节街头卖烤羊肉串的阿里木并不富裕,换言之,他应该还不具备向社会回报的实力。
可就是这样一个70后出生,以烤卖羊肉串为生计的维吾尔族青年,竟在8年多的时间里,将出售30多万羊肉串才能获得的积蓄,默默地倾情拿出来支助周围那些非亲非故的贫困学生,让他们攥着手中为数不多,仍散发着烤羊肉清香的钱,完成本难持续下去的学业,先后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去做力所能及的奉献,得以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行此举,怎能不发人深省。
阿里木的行为,几乎让人不可思议,却又不能不为之惊叹!
中国古代老子《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样一段话。意思是崇尚善的人就如同水一样,宁可去做有利于万物的善事,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阿里木的所作所为,岂非正是如此!他就像一湾静静流淌在毕节大地上的碧水,默默地滋润着周边饥渴的人,对于自己的付出却从不系于怀。
舍已为人,助人为乐。在古今中外的道德层面上,都是共同倡导的敦品。几乎人人都向往拥有“仁者爱人”这样一种美德,企盼形成这样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但如果要让自已的修养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却又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自后,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设新热潮,涌现出一大批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先进人物,为全社会树立了学习的楷模。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阿里木的事迹被人们所发现、所称道而传颂开来。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但在经历了若干社会转型与巨变之后,相当一些人的观念发生了功利性的转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意识形态的多元开放,加上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等等,人们的观念日新月异,当代文化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人生奋斗的旅途中,阿里木应该可以称为有目标、有追求、有思维、有实践能力的奋斗者。他能从距贵州千里以外的新疆只身来到一无所知的黔西北,从零串羊肉串的贩卖开始心目中的事业,涓涓滴滴地向社会灌注爱心。从阿里木的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对人生的执着,更是对国家与民族的信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定的继承。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制衡力,那就是文化的价值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曾说:“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已经经常在研究价值,因为对于行动及物质对象的偏好,其态度具有文化上的及人格上的中心特性;但是现在却要检查这个概念,究明其本源,查明其种类,并且推展其效力。”
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各民族共同遵从的价值观念,其核心内容除崇尚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大义外,更体现出来的是少数民族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阿里木的事迹所见证的,正是在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文化的百花园里,各民族通过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所振奋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一种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是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可贵大局思维。
从网络中看到有人将阿里木先生誉为“草根慈善家”。我想“慈善”这个词虽不能完全概括阿里木先生的精神世界,但“草根”的提法却较能让人深思。野草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体现广泛的民众精神。草根代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简单,低调,很热爱身边的每个人,不自卑、不自大,快乐地、骄傲地生活着,用自己的生长扮绿大地,给生活予春光。阿里木正是这样的人,因为他的草根影响力,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如他这样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阿里木的故事看起来是那样平凡,但它所体现的却是中华民族文化那种极不平凡的魅力。靠着这样一种魅力,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前景与伟大复兴,是任何人都无从质疑,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俄国著名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有一句名言:“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成为现实吧!”我想,阿里木的所作所为,并不具有任何个人利益的驱动,他心中所揣着的,正是对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光明而美丽的未来的大爱。
这种大爱,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