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大屯”感悟

时间:2012-05-18 14:43:26   作者:

 正忙得不亦乐乎,接到朋友的电话,周日下午需要到毕节去一趟,审看大屯土司庄园陈列展布置情况。因为事前参与过设计,只得丢下手边的事应承下来。

       由贵阳去毕节,离开喧嚣的省城贵阳,商务车一路飞驰,颇有点脱缰野马的味道。但持续时间并不久,一过六广河,驾驶员的神经立即绷得很紧,此前有说有笑的车内空间,似乎因为他的沉默瞬息凝重起来。往夕这条路频发车祸的阴影,悄悄在车内弥漫。
       高原山地的春天的确与其他地区不同,瞬息万变都不足以形容她的多姿多彩。刚刚还是满目金黄如波涛、如茸如毯的油菜花海,转眼又变成了连绵不绝苍翠欲滴的嫩绿林丛。美不胜收的景色,将行路的紧张留给了司机一人。
      到达毕节已近黄昏,无法继续行程,只好在酒店小住一晚。第二天上午,先在七星关区文化局听取布展方的汇报和区局相关人员的意见,十时半驱车前往大屯。从毕节到大屯的100余公里虽是县道,却比走在贵毕二级公路上爽多了。维修过的路面好,车流量少尚在其次,盘曲起伏的山路依山而建,让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那种感觉,直让人欲仙俗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对中国历史上长达500余年的土司制度便有了兴趣,所以对大屯土司庄园仰慕已久。这一次的亲历亲见感触良多。发觉自己虽然搞了一辈子土司问题研究,以往的许多论断似乎都有点悬在空中。估计某些坐在书斋里写土司制度论文或专著的学者,大体上也难免与我类似。
        超出贵州省境不敢说,在贵州,要说对土司制度的研究,自认为应该是比较早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的《明清时期水西土司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就已经上了人大复印资料,并被收录进后来的彝族史研究文集,而那还是我在研究生班当学员时的第一篇处女作。其后,参加了几次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的文章大都与土司制度有关。其中的一篇《土司制度的瓦解与清代前期的改土归流》,近年来还一直被许多在读硕士、博士生们征引。以至自己也觉得,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了解得较为深透,后来才会陆续发表《中国的最后一个世袭官制》、《改土归流的成功与失败》等一些文章。
      始于元,完善于明,终结于清的土司制度,伴随西南少数民族走过了长达五百余年的岁月。作为中国最后一种世袭官制,这种以封建领主经济为基础的管理制度,集秦汉以来历代民族政策之大成,在安定边远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统一局面方面颇有功绩。
       土司制度已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有物质形态的、非物质层面的、制度层面的,还有诸多属于精神层面、民风民俗方面的。而它的文化内涵与基本特征,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在曾经推行过土司制度的民族地区,依然能发现它的历史遗存,感受到它的文化影响。这比那些将某一时段发生的文化现象,随意定位出来的“文化”,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多了。
       依山势而建的大屯庄园给人的印象是雄浑、巍峨与肃穆。拂去历史的尘埃,展现在面前的不仅是一座占地辽阔,建筑风格独特,融中华民族彝文化与汉文化于一体的恢弘建筑,更是一部历时500年土司制度的兴衰史诗。它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给人予强大震撼力。即使到了今天,从建筑学、文化学、民族学的角度去考察,大屯土司庄园都还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东西。
      大屯庄园是彝族土司修建的象征土司地位与权势的产物。庄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那已经是在清初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后。由于那场改土归流的不彻底,在贵州境内残存的土司尚有数十个之多。大屯庄园为明末世袭永宁宣抚司使奢崇明次子余保寿的后裔余家驹所建。余家驹袭大屯土千总职,所建庄园初名“时园”。后残存下来的彝族土司余象仪在其基础上改建成庄园,保留了较浓厚的彝族建筑文化风格。其后余达父对之逐年进行扩建增修,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庄园规模。
      余达父(1840~1934年),又名达甫,前清举人,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留学日本,专攻法律,辛亥革命期间加入同盟会,曾任贵州省立法议员,在他的经营下,大屯庄园遂成规模宏大,凝聚彝文化、汉文化与国外文化多种文化因子的恢弘建筑,成为映射中国土司历史,展现土司文化及中国古建筑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文化遗产。
      大屯庄园是一座有着深深彝族文化烙印,精心选向、穷尽构思的建筑群,1984年获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园占地6000余平方米,整体坐东南朝西北,前为缓坡低平台地,后依山势渐次升高。总体上中轴线对称,分为三路主体建筑群落。各路建筑皆有三重堂宇,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贯通。部分建筑凸显我国唐代殿宇建筑的风格,系余达父留日归国后,仿日本唐招提寺式样所建,布局严谨,结构别致,匠心独具。
      整体上,大屯庄园体现了井井有序、尊卑有别、严格对称的特点。中路依次为面阔五间的大堂、二堂(对厅)、正堂。左路一线主体建筑为轿厅、客厅、西花园与祠堂。右路建筑主要有东花园、客房、仓房、碾房等。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中路建筑一般都是整体建筑的主体,是建筑物最重要的功能区,大屯庄园亦是如此。庄园的中路建筑为面阔五间的三进设计,由大堂、二堂、正堂组成,系庄园主议事、决策、思考、处理庄园重大事务的场所。
      大堂是庄园主举行仪式的地方,所以体量最大,也是土司庄园主的核心建筑,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旧时代一般只有县以上衙门建大堂,但大屯庄园创建人余家驹的先祖奢崇明世袭永宁宣抚司职,到余家驹时虽已衰败,仍任有大屯土千总之职,故有大堂之设。足见当时余氏土司在当地仍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大屯庄园的大堂高耸于高3.1米台基之上,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其上为藏砚楼,前、后、右三面设回廊。对厅与正堂均为悬山顶,前后设廊,正堂之后建有梯状三级花台;右面为歇山顶,飞檐翘角;左侧为悬山顶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雄峻雅致,蔚为壮观。
      藏砚楼建于大堂之上,顾名思义为庄园主人收藏珍贵文砚及其他藏品之所。庄园创始人余家驹之子余珍(1825-1864),字子孺,号宝斋、海山、坡生、彝名龙灼,毕节大屯人。世袭大屯九世土司。早年因社会动荡,改文习武,被授予都司,因坚壁清野有功,诰授武翼都尉,戴兰翎,并任大屯土千总。自幼受其父余家驹影响,富文才,擅长书法绘画,名声闻于黔、川、滇三省。且博于收藏,蓄有古今名印三百余枚,古砚五十余方,金石碑版,名人字画乃至古玩花木,搜罗甚富。大屯土司庄园之藏砚楼,应与余珍其人有关。
      中国古代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宇宙观及与之相应的建筑文化观。大屯庄园的大堂、二堂基本处于整个庄园的中心位置,大堂代表着皇权,二堂则是庄园主地位的象征,体现的正是历代留传下来的中宫思想。除庄园主及家人、至亲外,外客及下属一般均不能进入二堂以内。
      正堂实际为庄园的三堂,系庄园主家人的生活居住地,故其后有三级花台,种植各类花草。此处各类陈列物中,带有虎饰的陈列物占了二分之一。这正是彝族虎文化的特殊印记。大屯土司庄园中诸多带有虎文化印迹的文物,反映的正是彝族文化中,关于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与族群崇拜的内容。
      大屯庄园左路建筑的主要功用为待客与祭祖。其主要建筑内容包括轿厅、客厅与祠堂三个单元。轿厅除作为主人外出与返回落脚处外,亦是来客入园的第一落脚点。同时亦是庄园主与家人日常用轿的停放处所。
      大屯土司庄园的客厅,又名邃雅堂,系庄园主人迎来送往,社会交际的主要场所。
      “时园”创始人余家驹(18011850),字白庵,道光诸生。其父余人瑞隐于诗酒,咏诗作画自娱。余家驹幼年丧父,家道逐渐衰落,由母抚养成人。其人天资颖慧,读书勤勉,科举考获贡生后,虽有武翼都尉、大屯土千总头衔,却不尚武而习文,沉溺于山水之间,因抱有“于功名富贵,听其自然,莫习奔竞”观念,不图仕进,回毕节县大屯奉母读书,躬耕之余,喜吟诗作画,诗歌成就颇高。余家驹一生作诗百余首,著有《时园诗草》。
      余家驹之侄余昭(1827-1890),字子懋,号德斋,一号大山,彝名龙补,生于四川叙永县水潦。余昭自幼丧父,随伯父余家驹生活,传授家学。成年参加科举,曾受钦赐花翎直隶州知州、后补知府。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卒于贵州毕节县大屯,年64岁。余昭的诗“气则雄浑,笔则刚健”,“其大气磅礴,健笔劲拔,超出恒流”。
        余昭妻安履贞(1824-1880),字月仙,一字廉娘,19岁与余昭成婚,夫妇二人琴瑟甚笃,互相砥砺,时相鸣和,诗文益增其美,其诗明白如话,淡中见奇,平中赋以新意,有《园灵阁遗草》一卷传世。其中思亲吊弟伤女之作,字字血泪,感人肺腑。
      大屯庄园的右路建筑,由东花园(亦称“亦园”)、客房、仓房、碾房等单体建筑物组成。其中,“亦园”内建有花池三处,分类种植各种花草。客房面阔三间,悬山顶结构。仓房为储藏粮食等用房,20世纪50年代被当时的学校拆除改建教室。碾房为二层建筑,亦为悬山顶木结构,日常多称为“绣楼”,四面门回廊,上层为庄园女眷习女工剌绣、娱乐休闲场所,下层为生活用房。绣房之后有步道与中路建筑相通。
      东花园作为庄园主人与眷属生活的重要场所,属于日常使用频率相应较高,人气较旺的园林。园中所设的三个花池具有黔西北地区植物花卉品种特色,彝族文化内涵在花园中得到重要展现。
      贵州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所居住的黔西北地区群峰耸立、江河纵横、气候多样,其建筑装饰文化与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黔西北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彝族建筑文化。这种建筑文化除表现在建筑自身的结构与形式方面外,同样突出地反映在建筑物与生活器物的形制与装饰中。
      大屯土司庄园在装饰上具有许多当地彝族的文化烙印。如通过赤色的大量使用突出庄园主人的显贵与威仪。建筑群装饰中不仅有人物形象,也大量绘制或雕刻中国古代象征吉祥与祝福的动物图案,如蝙蝠、蝴蝶、鹿、鹭鸶、仙鹤、喜鹊之类。装饰中常见的松、竹、梅、葫芦等植物,器物方面的石鼓,文字方面的“卍”、“寿”等字符,均与汉文化中的建筑装饰较为接近,显现出彝文化与汉文化在长期族际交流中的相互交融。
      大屯土司庄园无疑是毕节地区土司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人们鲜为了解的是,在黔西北迄今仍有着诸多如大屯这样的土司庄园,它们形成了一个群体,展现着一个区域内代表着中国相当长历史时期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这类文化,正是我们今天开发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自觉与自信所不可忽视的。据有关人士介绍,仅今七星关区辖境,已知的便有法郎土司庄园等7所,其他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金沙县等更有数量可观的土司庄园文化遗存。数以十数的土司庄园,在毕节地区形成了特有的土司建筑文化群,它们正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弥足珍贵的物态历史资料。
      大屯土司庄园给人的感悟良多,其中最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对贵州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做一种全新的、从起始点开始的调研。
    大屯土司庄园右后角一瞥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