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落实国发二号文件,推进贵州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的讨论很多。其中不乏立足点高、理论性强的见地,令人颇受启发。但在听过诸多阐述之后,总有一种为了肯定既往取得的成绩,固守惯性思维的感觉。
其实,如何推进贵州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国发二号文件中已经十分清楚,即:贵州应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可见,中央所期望的,并不仅仅只是贵州旅游产业如何获得长足的进步,并不是单纯希望贵州在旅游产业的产值增长多少百分点。而是通过对贵州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分析,期盼贵州能最终成为国家的文化旅游创新区。这个创新区,不仅是其他省区的示范,也可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对此如果感觉不到、领会不深,不唯难以将国发二号文件的精神落到实处,还可能因沉缅于既往的成绩而终日沾沾自喜。
当前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的是:如何在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我们自己的智慧,调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将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按照国发二号文件的要求,致力于“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至少应该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思考:
一是,如何深化对贵州多民族文化的认识;二是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贵州优秀的文化传统;三是如何通过思维创新探索出一条贵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新路子。其中,最关键的是必须有一种围绕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的思维创新。我们的思维如果长久地停留在现阶段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认知水平上,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建设极有可能变为一个遥远的目标。
在近期一次研讨会上,听到一些学者说:文化与旅游重来就没有分开过。这实在让人有些莫名其妙。从单纯的旅行到当代旅游,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摸索与发展。文化旅游是最近一些年才出现并流行开来的,正因为它问世的时间短,流行势头又很猛,极易导致我们对这一新兴的旅游概念认识不足、领会不深。加上文化本身是一个泛概念,迄今为止世界上关于文化的诠释多达两百余种,因此,一些经营旅游业的人将已有或新开发的旅游产品随意称为文化旅游,也就没有多少人会去深究。但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审视的眼光只会越来越挑剔,这种似是而非的做法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文化旅游不能用“旅游+文化”的算式来进行运作,更不能简单地给旅游产品贴上文化标签了事。文化旅游应该是一种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是我们将既有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这一现代风行的消费形式有机结融合在一起,使之转变为区域竞争力,推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产业。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继续加大市场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文化旅游产品市场,推动旅游与文化演艺及影视作品的结合,实现文化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等常规措施外,我们更需要将贵州独有的山地高原多民族文化,尤其是它的文化内涵深度注入各种旅游产品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省旅游产业在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和互动性上的优势,让来到贵州的旅游者,通过相关的旅游过程,对贵州具有多彩性、神秘性、唯一性的文化内涵获得深刻的体验。
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显示,由于相当部分旅游产品依赖劳动力投入来寻求经济效益,增长方式落后,可持续发展前景并不好。这方面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尤其各地的许多以民族节庆活动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显得尤为突出。其他方面的旅游产品,如围绕历史遗产、景观遗产形成的产品,因为产品孤立,有点无线,不能引导游客从心灵深处触摸到参观对象的文化内涵,在资本及其效率,技术与管理等全要素生产力方面,也显得很低。
解决上述问题的首要途径是将我们的旅游产品,改造成真正的文化旅游产品,而这需要我们的旅游经营者对自身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与足够的理解。
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的世代绵延不息,至今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贵州文化又是在我们国家西南地区,经历了上下数千年积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孕育于山地高原的独特多彩民族文化。除了弥足珍贵的自然景观外,贵州这方土地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生命的源头,有着“古生物王国”的美誉,更有着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无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贵州都有着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存。“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精辟地概括了贵州作为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文化代表的显著地位。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贵州文化的辉煌依然在持续,赫章可乐考古发现更是名列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鸡公山文化亦跻身于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列。从先秦到秦汉,从秦汉到唐宋,贵州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有若干闪光的亮点,尤其到了明清,贵州成为第十三个行省之后,贵州人才的群体崛起,贵州在国家重要历史阶段所发挥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人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气慨,更为贵州的历史文化增添了许多浓墨重彩。而历史上贵州境内频繁的民族迁徙,山重水复,千变万化地形地貌,促成了数十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分布与族际之间的交流,更导致了今天贵州多彩多姿,不同民族间既有共性,又独具个性的民族生态文化。贵州的多民族文化铸就了贵州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这是一种充满多样性、包容性、和谐性与进取性的文化系统,是当今世界不可多得的,一种现代进程中人类十分憧景和向往的文化,它的存在,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现代化,本身就是人类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清醒剂。
在建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同时,围绕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展开旅游创新思维,既是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的关键,也是一种基础。这一点,在长期陷入封闭状态的贵州,特别显得重要。
旅游业本身是一项随着社会进步必须不断创新的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创新就是旅游产业发展生命力之所在。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充分认识自身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只有创新才能利用有现阶段的技术进步来促进旅游业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不过,由于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上存在着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差异,在创新的形式、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千差万别。对于贵州来说,照搬其他省区的经验或抄袭他人的旅游发展思路,肯定是行不通的。而当前贵州的旅游产业发展,由于紧迫感过强,在片区规划、项目(产品)设计、实施与推广上,明显地存在一些效法他人,甚至请人越俎代庖设计产品的情况。这种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尤其对于经营者,在日以继夜的经营中,往往急功近利,满足于已获得的经济效益,形成某种思维定势。这样,很容易忽略周边事物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从先进沦为落后,从成功陷入失败。当今旅游产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发展机会稍纵即逝,而且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中。国发二号文件其所以提出贵州要建立文化旅游创新区,正是基于对贵州文化资源的洞悉,对国际旅游产业形势的深刻分析,如果我们不能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很难落实好文件的要求,实现我们在文化旅游产业上的发展目标。
对于贵州旅游产业来说,创新是我们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法宝,思维创新又是能否实现旅游创新的基础。大山铸就了贵州的多彩民族文化,大山也造成了贵州的封闭。对于长期生活在重峦叠嶂环境中的贵州人,打破思维封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打破思维封闭,既学会顺向思维,按照逻辑按照规律按照常规去推导,又善于逆向思维、转向思维,多向思维、借脑思维,才能打破相当一段时间里已经习惯的,只利用贵州文化事象做浅表层文章的旅游发展模式,从贵州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出发,前向、后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地去思考贵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发挥贵州文化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建设起国发二号文件中所要求的那种具有竞争优势,充满勃勃生机的唯贵州才有的文化旅游创新区。
在文化创新区建设中,借脑思维是必要的,但着重的是借,而不应该陷入单纯地依赖。贵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积淀,丰富的景观文化、生态文化资源,鉴于人类对文化在社会进程中作用的真正认识只是近几十年中才唤起的觉醒,即使世世代代生活在贵州高原的我们,也很难说已经对贵州文化的了解有多深透,还谈不上已经能够准确地把握贵州的文化命脉。那么,那些只对旅游学、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具备普遍性认知,而对贵州省情几近陌生的专家们,要在仓促期间状态下为贵州策划出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的思路,甚至炮制出符合贵州实际,切实可行的规划,恐怕很可能变成一种隔靴搔痒。外来和尚会念经,但并非所有的外来和尚都能念好经,这是贵州许多学者深埋在心里的看法。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排除那些关心贵州的省外专家,也不是否定他们在贵州文化旅游发展中曾经作出的贡献。而是希望在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上,尽可能多的地建立起贵州人文化自信,让那些对贵州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景观文化进行过长期研究的学者,发挥更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