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一起,并称为新青海建设的三大历史任务,其厚重的意蕴不言自明,而这样的一种认识高度,来自于青海省第十一届省委,来源于对科学发展的深切理解和创造性诠释。由此生发,生态立省的概念由清晰到深入。从破解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入手,青海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充满希望的大道,开创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新格局,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波澜壮阔的五年中,举世瞩目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捷报频传,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山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治理进一步加强;柴达木盆地和东部农业区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大规模城乡绿化如火如荼,极大地改善了人居和投资环境。
今天的青海,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青海的生态命题由此破局。
生态立省是历史与现实的责任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总面积达36.3万平方公里。保护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区内生物种类丰富独特,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区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与环境面临着湖泊水位下降、湖泊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草场退化严重、土地沙化加剧,生态功能弱化等威胁和挑战。
三江源必须重返“生态天堂”。
于是,“重要责任”、“绿色发展”、“生态立省”、“不考核GDP”……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这一系列关键词,无不彰显出举世瞩目的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
2005年8月30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12月,国家批复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并于2008年5月26日启动,项目总投资15.7亿元;
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我省全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到2011年底,三江源地区已成功实施了封山育林、退牧还草、黑土滩综合治理等21个项目,完成投资48.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7%。
据最新评估资料显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项目区湿地面积逐步扩大,主要湖泊净增加245平方公里,黄河源头“千湖”湿地开始整体恢复,湿地生态特征和湿地功能整合性明显增强。
大地披绿、碧水长流。
从三江源区再到青海湖畔,再到祁连山区,再到河湟谷地,高原人正在通过不懈的努力,要圆自已的百年梦想。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生态立省”战略从理论上阐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要树立保护生态不是包袱而是机遇的意识、保护生态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展的思想、保护生态不是片面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论创新带来了现实的转变,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初步实现了总体规划提出的“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农牧民生活达到小康”这三大目标。
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成为对青海生态建设事业的最大肯定和青海生态保护再上台阶的历史新机遇。
生态立省是实践“四个发展”的平台
生态立省,核心在“立”!而没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谈不上“立”。青海以保护生态为大舞台,演绎了广大生态区域,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牧区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时代剧目。
2007年8月,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启动,2010年5月5日,全省林改工作正式全面推开,植树造林、绿化山河的壮举也进入高潮。 2011年底,我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4.4%提高到5.2%,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2%。
生态建设的推进不断地改变着我们身边的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促使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四个发展战略思路的引领下,我省在工业领域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农牧业则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
果洛州结合退牧还草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工作,累计建成畜用棚圈16667个、畜棚113.42万平方米、人工种草123.33万亩、围栏草场1707.96万亩。
海南州以"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三江源生态圈"、"青海湖流域生态圈"、"共和盆地生态圈"和"贵德湿地生态圈",建成覆盖城乡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安全体系"。
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名优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前来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2011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一万六千元。
生态立省是改善民生的重大机遇
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强卫指出:"加快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规划等重大项目,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带动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生态立省,最终的指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民生的改善。5年来,我省以生态建设为契机,全面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小城镇建设,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农牧民就医、子女上学、行路、用电和人畜饮水等问题基本得以解决。项目区各级党政部门不断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方式,积极推广生态畜牧业,加强农牧民文化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广大农牧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江源生态保护不断推进生动地诠释了以生态促民生的希望之路。7年建设,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小城镇建设、建设养畜、农牧民科技培训、人畜饮水、能源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通过科技培训、能源建设、禁牧搬迁、建设养畜等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加快了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三江源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保护生态促发展、构筑屏障促增收的新局面已开始形成。
……
从第一个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始,青海经历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主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并提出生态立省战略,继而又依托生态优势和生态建设,把加快推进四个发展确立为新青海建设的主要路径。思路的飞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建设生态文明,由此成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