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全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全面实施

时间:2012-05-07 15:44:33   作者:

青海新闻网讯 自去年9月份我省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稳定推进”的原则,扎实推动全省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截至4月中旬,全省42个县(市、行委)除果洛州班玛、玛多两县外,均完成县级实施方案批复并启动实施了补奖机制。有15个县完成草场承包并通过省级验收,领取“两证一合同”2.55万份;落实禁牧到户面积1.18亿亩、草畜平衡面积1.01亿亩,分别占计划的48.09%和44.2%;核减超载牲畜146.2万羊单位,占计划任务的54.35%;落实牧草良种补贴面积73.6万亩,占计划的35%;录入牧户信息42.72万户,占计划的58.3%;共发放到户补奖资金6.4亿元,占补奖资金总额的3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启动后,全省各地根据“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工作要求,各州(地、市)均选择了1个县开展了先行先试工作,分别在刚察、河南、贵南、都兰、互助、大通、囊谦、玛沁8个县开展试点。目前已有6个县完成了草场承包并通过省级验收,领取“两证一合同”1.3万份,有5个试点县已完成基本草原划定;落实禁牧面积0.27亿亩、草畜平衡面积0.23亿亩,分别占计划的68%和56.1%;核减超载牲畜50.82万羊单位,占计划任务的76%;落实牧草良种补贴面积19.3万亩,占计划的100%;录入牧户信息10.85万户,占计划的63%;共发放到户补奖资金3.8亿元,占应发资金的81%。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牧区调研指导工作。各地党委、政府强化领导,细化方案,明确目标,狠抓落实。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宣传培训,做实前期工作,科学制定标准、方案,强化监督检查,制定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推动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的实施。

  各试点县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层层签订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保证了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农牧、财政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专栏、入户宣讲、公示公告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的宣传引导,消除牧民的思想顾虑,为落实补奖政策营造了良好氛围。针对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级农牧部门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解答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训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从近期对环湖地区入户调查情况看,牧民群众对这项惠民政策均表示积极支持和拥护。

  与此同时,各地始终把完善草原承包作为落实补奖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与基本草原划定、牧户信息录入等基础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抽调精干力量开展工作。如刚察、河南两县早部署、早安排,把草原承包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狠抓落实;贵南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集30万元工作经费购置仪器设备,并抽调156名干部驻村开展工作,针对草原承包工作遗留问题多、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县上成立“草管会”,先后调处解决了乡村草原纠纷252起。同时,各地严格按照省上制定的《实施方案》、《基本草原划定实施意见》和《基本草原划定技术规程》,将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草原全部纳入基本草原保护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相关基础数据,并按统一要求录入信息,建立电子档案,为顺利开展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补助方式,测算确定了当地的禁牧补助标准和封顶保底措施。牧区6州共制定30个禁牧补助标准,封顶保底措施各地不尽相同,如果洛州以各县2009年牧民人均牧业纯收入的2.5倍为上线,以人均牧业纯收入为下线;海南州以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为上线,只封顶不保底;黄南州河南县以每户禁牧补助50000元为上线,每户禁牧补助5000元为下线;海西州以全州禁牧补助人均额2805.2元为上线,只封顶不保底。由于各地补奖标准及方案均是在深入调研、科学测算、反复验证、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多次补充完善后确定的,因此,补奖政策的落实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

  为强化监督检查,省农牧厅实行厅级领导联州,处、站领导联试点县的联点负责制,并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不定期多次到各试点县开展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各地还采取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的联点负责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到人,有力地推动了补奖政策的顺利实施。围绕补奖政策的落实,省上先后制定了禁牧与草畜平衡、资金管理、牧草良种补贴、畜牧良种补贴、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原日常管护、绩效考核等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以及草原承包、基本草原划定、草原承包验收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各地依据国家和省上制定的管理办法,结合实际,相应制定了草原承包、禁牧减畜、草畜平衡、补奖资金发放、草原管护、后续产业发展等配套制度,并将禁牧减畜及草畜平衡纳入村规民约,严格工作程序,确保了补奖机制政策的顺利推进。

  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访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

  近日,记者就我省全力以赴扎实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工作落实,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相关情况采访了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

  据张黄元介绍,截至目前,全省42个县(市、行委)除果洛州班玛、玛多两县外,均完成县级实施方案批复并启动实施了补奖机制。有15个县完成草场承包并通过省级验收,领取“两证一合同”2.55万份;落实禁牧到户面积1.18亿亩、草畜平衡面积1.01亿亩,分别占计划的48.09%和44.2%;核减超载牲畜146.2万羊单位,占计划任务的54.35%;落实牧草良种补贴面积73.6万亩,占计划的35%;录入牧户信息42.72万户,占计划的58.3%;共发放到户补奖资金6.4亿元,占补奖资金总额的33%。

  8个试点县均全面启动实施了补奖政策,有6个县完成了草场承包并通过省级验收,有5个试点县已完成基本草原划定;落实禁牧面积0.27亿亩、草畜平衡面积0.23亿亩,分别占计划的68%和56.1%;核减超载牲畜50.82万羊单位,占计划任务的76%;落实牧草良种补贴面积19.3万亩,占计划的100%;录入牧户信息10.85万户,占计划的63%;共发放到户补奖资金3.8亿元,占应发资金的81%。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省农牧厅举全厅之力,实行厅级领导联州,处、站领导联试点县的联点负责制,并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不定期多次到各试点县开展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各地也采取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的联点负责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到人,有力地推动了补奖政策的顺利实施。牧区6州还因地制宜分别制定了30个禁牧补助标准。这些补奖标准及方案均是在深入调研、科学测算、反复验证、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多次补充完善后确定的,基本做到了公正、公平、合理,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

  总体来看,全省补奖机制试点工作进展良好,补奖机制政策覆盖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工作落实难度大,实施第一年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试点工作中,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方案;落实草原承包,扎实做好前期工作;落实禁牧减畜措施,建立监管核查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工作程序,大胆探索、摸索出了一些保护草原生态、发展生态畜牧业和促进牧民增收的做法和经验。

  目前,我省草原补奖试点工作已接近尾声,各试点县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摸索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全省推广借鉴的模式,为该项工作的全面推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省委副书记、省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建军,省政府副省长、省落实补奖机制领导小组组长邓本太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全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工作将在试点基础上,从5月份起在全省全面推开,7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8月份自查抽查,9月份进行绩效考核和省级验收。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将积极推广各试点县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实施补奖机制政策,探索建立禁牧减畜工作长效机制,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及政策措施,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广泛听取牧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牧民参与补奖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打牢群众基础,使草原补奖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大通:稳步推进补奖试点工作

  自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启动以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将此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确保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实现了草原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目标。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草原承包面积250万亩,涉及农牧户45386户,完成基本草原划定221.5万亩,完成奖补资金475.6万元。

  为顺利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大通县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政策宣传,确保了政策的顺利实施。目前,全县共印发各类文件20余件,办黑板报300余期,发放宣传材料5000份,召开各类会议280多次,走访农户代表1000余户。同时,邀请省草原总站专家,从草地类型、草畜平衡、地形图识别和应用等方面对乡镇干部进行培训,共组织外出考察团4次,举办专业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达500人次。

  为有序推进此项工作,大通县先后制定下发了《大通县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等9个工作方案,明确了各乡镇工作责任,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严格程序,对草原承包面积、奖励资金的金额及牧草补贴金、生产综合补助等,实行县乡村三级公示,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并以“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

  自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启动以来,大通县结合实际,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了试点工作提前完成。全县可利用草原全部实行承包到户,草原承包面积达到100%,涉及农牧户4.53万户;共完成基本草原划定221.5万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82%;全县发放各类奖补资金475.6万元,涉及农牧户45498户。目前,全县牧户信息录入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牧户信息采集纸质表填写已全部完成,牧户基本信息、承包信息、生产信息等相关资料正在进行录入,预计5月底将全部完成。

  刚察:多措并举推动减畜工作

  作为试点县的刚察县紧紧围绕“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总体要求,明确责任目标,广泛宣传,扎实做好前期工作;排查解决草场纠纷矛盾,及时发放补奖资金,推动减畜工作顺利完成,使全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到了实处。

  刚察县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草原面积有956.86万亩,其中禁牧面积46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面积496.86万亩,牧民生产资料补贴5731户,牲畜良种补贴250头(牦牛),牧草良种补贴15万亩,计划三年内完成减畜任务31.07万个羊单位。全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达到6795.48万元,涉及牧户5731户。

  刚察县通过草畜平衡测算,核定载畜量后,将减畜工作落实到户。2011年全县天然草场完成减畜13.25万个羊单位,通过订单销售出栏羊21万头只。通过深化农牧业集约化的全覆盖,使100%的农牧业村、60%以上的农牧民参与集约化经营,促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推进农牧业生产资料的整合,将牧户小规模分散饲养变成集中养殖规模化养殖。改善畜群结构,母畜比例达到59.7%,促进羔羊当年出栏,带动天然草地减畜。

  刚察县通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建立龙头企业+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牧民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绿色生态的养殖道路。大力推进羔羊育肥基地建设,2011年全县共建成28个集中育肥小区,育肥出售牲畜达到18万头只,今后将继续扩大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力争实现当年出栏羔羊本地消化育肥,将超载牲畜减到育肥小区养殖。2011年全县新建3个饲料加工点和9个机械化牧草机收队,年加工收贮饲草料2万吨,即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又保障了羔羊育肥基地的饲草料需求。今年规划建设1万吨饲料加工厂,促进全县草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围绕草地建设、畜种改良、舍饲育肥等方面,州县财政每年安排130万元的资金支持发展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2012年扶持力度达到330万元。2011年刚察县积极与青海大学、牧科院等单位协作,开展怀孕母羊补饲、人工种草、羔羊育肥半年出栏、划区轮牧等舍饲、半舍饲养殖新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加快牲畜周转出栏。同时,先后制定出台了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来规范监管减畜,保障草畜平衡全面落实。

  河南:按时足额发放补奖资金

  黄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启动会召开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及时做出了安排部署,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奖补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去年12月28日组织召开全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启动大会,并于2012年春节前将全部补奖资金兑现到户, 补奖资金的按期足额发放在去冬今春抗灾保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南县属纯牧业县,全县辖五乡一镇,39个牧委会, 6500户牧户,3.0985万牧业人口,草原面积992.3万亩,各类牲畜存栏数80.36万头(只)。根据安排,2011年全县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总面积为884.94万亩,其中禁牧面积653.44万亩,草畜平衡面积231.5万亩,核减牲畜38.3万只羊单位;实施牧草良种补贴7.5万亩;实施牲畜良种补贴牦牛种公牛250头;实施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6222户。补奖总资金为1.04亿元,涉及6222户牧民家庭。

  经河南县补奖机制办公室初步测算,全县有1162户牧民的禁牧补偿资金小于5000元;有220户牧民禁牧补偿资金大于50000元。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后,采取保底封顶线法。保底封顶线中保底线为每户禁牧补助5000元,封顶线为每户禁牧补助50000元。就是禁牧补助奖励资金不足5000元的,每户按5000元给予补偿;禁牧补助资金大于50000元的,每户按50000元进行补偿。其他的牧户按每亩禁牧草原14.67元进行补助。

  具体实施过程中,河南县把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确定作为补奖政策落实的关键,做到了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确定合理准确、符合实际。禁牧区653.44万亩禁牧草原结合已经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以村或牧户为基本单元,以夏秋草场为重点,将生态脆弱、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原,县政府及时发布禁牧令优先实行了禁牧封育。草畜平衡区依据超载牲畜数量,制定了减畜计划,分三年核减超载牲畜。经核定2011年至2013年分三年核减超载牲畜38.3万羊单位,其中第一年、第二年各减40%,第三年减20%。2011年全县核减超载牲畜153198只羊单位,完成计划减畜任务的100%。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