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合先烈篇
工合是一个摇篮,她催生了合作的种子,以及引领这一事业前进的一代又一代英杰;工合是一个熔炉,它炼就出工合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以及忠实履行伟大信仰的毕生执着;工合是一所学校,他培育和造就了大批工业与合作事业的领导者,以及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创造与分折性人才。70年来的中国工合,曾集聚了成千上万海内外志士仁人,艰苦奋斗,创新实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美国知名记者,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工作了13年。1932年1月28日,斯诺在上海亲临战地采访并成功地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人抗击日本人”的头条电讯。1937年,斯诺在北平完成了他的采访记《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与妻子海伦及路易·艾黎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
海伦·福斯特(又名尼姆·韦尔斯),(1907-1997)
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的妻子。 1937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年轻的海伦孤身西行到达延安,用她心爱的沃特曼牌钢笔,记录下窑洞内外的人和事,也记录下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她的协助下,埃德加·斯诺完成了著名的《西行漫记》,还出版了《续西行漫记》。
在海伦·斯诺的启发下,埃德加·斯诺与路易艾黎等发起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1937年的一天,当艾黎来到斯诺家再次谈起中国怎样才能抗击日本侵略的话题的时候,海伦忽然发表了一通高见:中国当前需要到处都有工业。中国必须有工业,要广泛发展工业,就得搞一种运动。海伦的一番话,启发了在家“建立一系列工业合作社”,“在战争中产生一种新社会”的思路,经艾黎通宵工作,第二天就出了“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的小册子。
海伦死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讣闻中说,斯诺夫人研究中国的结论是:社会主义为中国展示了美好的未来,因为引领这一社会主义的,是中国历史性的高尚道德观念。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愿在墓中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
路易·艾黎(Rewi Alley)——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新西兰人,1927年来到上海, 1932年任工部局工业科工厂督察长。1938年起与斯诺夫妇创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并终生投入工合事业。创办山丹培黎学校、北京培黎大学,山丹艾黎图书馆、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馆,将一生所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捐赠给了山丹人民。
宋庆龄——1938年4月中国工业合作促进委员会成立,接着拟定了《中国工业合作社组织计划案》,工合在组成计划实施中,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随时与宋庆龄商议。宋庆龄非常赞成这项支持抗战的经济计划,并出任工合的保证人,表示“百分之百的支持”这项运动的发起。她还通过宋子文筹集了建立工合的资金,还在自己开展的保盟工作中把支持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当作重要事项。
工合成立初,宋庆龄以演讲、报纸、杂志、书信等形式介绍工合的性质、作用、也号召海外的亲友、国际援助机构、华侨、还有香港等地的权威人士援助工合事业。1938年8月15日,由52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世界青年大会在美国纽约召开时,宋庆龄向大会作了播音演讲,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中国的工合运动。1939年7月,宋庆龄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在美国纽约《新群众》杂志发表文章说:“工合是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战时建设,有利于各界、各阶层大多数民众。”同年12月她又在香港作广播讲演阐明了工合的地位和意义。
宋庆龄把对工合的支援作为保盟的主要任务,经过她的努力,工合工作很快传到国内外人士当中并能很快展开工作。
工合运动最初受到国内外友好人士和援助机构资金使其得以开展,为了得到更多的国际援助,促进工合运动的发展,宋庆龄在香港发起中国工业合作社国际委员会,1939年1月这一组织正式成立。她还使香港地区的国内外著名人士加入这一委员会,并且由她担任名誉主席。
当时普艾达女士受宋庆龄的委托到美国纽约建立了以罗斯福总统夫人为名誉会长,太平洋舰队司令官雅纳尔为会长,并有百余名会员参加的工业合作社美国促进委员会,因而工合运动得到了关心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文化界的有力支持。抗战期间这一委员会支援工合的资金已超过300万美元。斯诺夫妇受宋庆龄的委托去菲律宾成立了工业合作社菲律宾促进委员会。此后,艾黎数次去菲律宾讲演也加快了捐款筹集。至1941年止华侨等从菲律宾送来的援助总金额达到200万元。另外,英国的英中合作事业振兴协会和法国的国际工人组合联盟巴黎支部也提供了援助,新西兰,澳大利亚成立工业合作促进机构也给予了帮助。其他地方的侨胞和中国妇女协会的资金也按时到位。海外的资金援助在全部工合资金中所占的比率虽然不大,但对于工合却有着重要意义。至少工合有着民主主义和大众运动的机动性和自觉性。
宋庆龄追求工合体现民生主义,认为工合对人性的恢复、经济的进步、民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特别对生产者自己掌握领导权的大众运动有重大意义。
宋庆龄和工合国际委员会在西北办事处的工合创建时起就提供了许多经费、药品、医疗设备,并且支援了妇女工作,保健业务,医院建设。随着国民党对边区工合实行待遇差别和增加压制及封锁,宋庆龄为了解除边区的具体困难,派斯诺以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去延安对工合情况进行视察,然后进行汇报。宋庆龄和工合国际委员会检查了边区存在的困难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援助,促进了边区的工合工作。
宋庆龄对工合的援助最有名的要属1941年夏的“一碗饭运动”。当时,黄泛区的灾情十分严重,流浪到西北地区的难民非常之多。为了救济难民开展了这项活动。为促进这次运动,宋庆龄亲自担任名誉主席,香港的首席议员罗文锦律师担任主席,还让包括香港在内的内外人士成立了“一碗饭运动”委员会。这场运动的募捐形式是委员会把一万张餐券按2元发出,买餐券的人到指定的食堂吃一份炒饭。人们称它为“救国饭”。它引起了香港各界的巨大反响,并积极响应。这场运动后,宋庆龄继续坚持对工合的支援运动和对抗战的援助。
董必武——受中国共产党组织安排,1938年出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邓颖超——受中国共产党组织安排,1938年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胡愈之——中共党员,早期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文化界知名人士,曾主持上海各界爱国人士组成的救国组织“星一聚餐会”,参加这个聚餐会的著名人士有:文化界有胡愈芝、刘湛恩、韦捧丹、郑振择;新闻界有:王任叔、王芸生、萨空了、梁士纯;工商界有:陈已生、孙瑞璜、萧宗俊;银行界有:徐新六、胡玉琪;海关有:丁贵堂、陈琼昆、孙一民、;宗教界有:吴耀宗、沈体兰;妇女界有:王国秀;还有上海工部局的陈鹤琴、严景耀及秘书长张宗麟和卢广绵等。1937年11月的一次“星一聚餐会”,胡愈之邀请斯诺夫妇和艾黎等外国朋友参加,请他们谈了组织工业合作社的重要性,由斯诺讲解了“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的小册子,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称赞,就在这次聚会上,与会者组成了“中国工业合作运动设计委员会”,并推举徐新六为主席,艾黎为召集人,合作社专家卢广绵和上海电力公司工程师吴去非、林福欲负责具体设计工作。由胡愈之主持的上海“星一聚餐会”为中国工合的发起和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徐新六——中共党员,上海银行界知名人士,“中国工业合作运动设计委员会”和“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上海促进委员会”首任主席。1938年8月24日,正当由徐新六领导的工合各项工作即将全面展开之时,在由香港经桂林飞往重关的途中,遭日机攻击,飞机被击落,徐新六不幸牺牲。
陈翰笙——中共党员,1939年5月,陈翰笙接到党组织的指示,携夫人前往香港协助宋庆龄搞工业合作运动,主要接受各国寄来的捐款,并设法汇到解放区。1939年任香港工合国际委员会秘书,1987年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
卢广绵——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一起参加乡村建设运动,1929年留学英国,九一八后回国,先后担任华北工业改进社总干事,河北省棉产改进技术部主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技术专员,棉业处副主任等职,是我国农村合作社事业最早的创办者之一。1938年至1940年任工合协会组织组负责人,在陕西宝鸡创办了中国工合第一个合作社。
陈志昆——工合曲江事务所主任,广东中山人,孙中山至亲。他曾在美夏威夷大学攻读经济,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从事经济研究,七七事变后回国考察,在周恩来的劝说下,回到了重庆,利用自己众多的社会关系为抗战作贡献。他加入了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行列,开始他担任中国工合总会视察,后被派往广东任曲江事务所主任。
毕平非——中共党员,1939年任工合广东曲江事务所副主任,1943年9日至1946年5月任工合连城事务所主任;建国后任中国工合秘书长、副理事长。
宋美龄——1938年至1948年,任中国工合名誉理事长,在她的帮助下,中国工合组织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承认和支持。她提议要把工合运动“搞起来”,曾多次到工合兴办的合作社考察。
孔祥熙——1938年至1944年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长
黄炎培——1938年8月,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沈钧儒——1938年8月,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马海德——工合国际
翁文灏——1938年8月,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张治中——1938年8月,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邵力子——1938年8月,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杭立武——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工合协会常务理事
卡尔逊——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海军武官。在他成为将军后,还致力于工合的国际宣传工作,出任美国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代表,1941年初,考察中国东南7省工业合作运动
端 纳——宋美龄和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人。
宋子文——中国银行董事长和中央银行常务理事,曾任中国工合代理事长。在香港拨给工合促进会200万元,这笔钱解决了工合初创时期的困难。
朱学范——1987年9月3日工合国际重新恢复活动后,由朱学范任名誉主席,路易·艾黎任主席。
吴去非——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后不久,工程师吴去非等人在陕西宝鸡筹设西北办事处,全面展开西北工合运动。
王炳南——1938年,周恩来派王炳南参加工合运动早期的筹备工作并参加了“工合”早期的许多次会议。
蒋延黻——1939年3月,蒋延黻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莫德惠——1938年莫德惠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于 斌——1938年于斌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陈文渊——1938年陈文渊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经叔平——2006年12月19日-21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中国工合)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决定聘请经叔平为中国工合第三届理事会顾问。
申 健——中共党员、建国后工合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谢邦选——中共党员、老红军,建国后工合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王世杰——1938年8月,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俞鸿钧——1938年8月,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林祖涵——受中国共产党组织安排1938年8月,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
刘广沛———1938年至1943年任工合总干事、主管业务组(处)曾任国民政府甘肃省民政厅厅长。
孙夏威——工合指导员,上海技工,协助卢广绵在宝鸡创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
杨挚奇——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1939年参加西北办事处有关工业合作社的组社工作,在工业技术方面为工业合作社提供大力帮助。
戴乐仁——英国合作社专家,1939年间,为西北办事处有在工业技术和合作社组社方面给予了大力帮助。
孟受曾——中国工合总会视察。1945年5月起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主任委员、后任中南工合办事处主任、浙皖办事处主任,因领导合作社社员同撤退下来的国民党反动军队作斗争,曾被捕关押在重庆。
马万田——1339年3月从宝鸡派往晋南组建工业合作社的事务所主任。
曹菊如——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厅长,1939年3月26日,出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延安事务所主任。
陈光沛——留学德国的科学家,有80名技术员在边区工业合作社从事调研、教育工作。
王毓麟——旅加拿大华侨,东南工合办事处技术科长、机械工程师。1941年在任工合赣闽粤办事处主任时,在民党顽固派大肆逮捕进步人士事件中被捕。
黄文玮——旅美华侨,东南工合办事处技术研究室主任,化学博士。
容观成——香港同胞,东南工合办事处财务课长。
赖普吾——美国经济学家,帮助东南工合办事处搞经济核算和财务分折。
霍 克——英国经济学家,在东南工合办事处任宣传教育课课长。
严婓德——奥地利医生,主持中南工合办事处医务所。
笪 移——赣州第四专员公署官员,负责东南工合办事处工合干部讲习班。
张志诚——中共粤北省委负责人,为掩护省委机关活动,党组织通过工合广东任曲江事务所副主任毕平非,曾安排他在曲江樟油合作社工作。
侥彰凤——中共粤北省委负责人,为掩护省委机关活动,党组织通过工合广东任曲江事务所副主任毕平非,曾安排他在曲江樟油合作社工作。
林福裕——1938年至1940年工合协会技术组负责人
沙千里——1938年至1940年工合协会推进组负责人
傅清淮——1938年至1940年工合协会总务组负责人
杨子厚——1938年至1940年工合协会财务组负责人
梁士纯——1938年至1941年工合协会副总干事及推进处负责人
宁恩承——1940年7月至1941年8月任财务处负责人
梅贻宝——1940年7月至1941年8月任秘书处负责人
蒋廷黻——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工合协会常务理事
俞鸿钧——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工合协会常务理事
顾翊群——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工合协会常务理事
费吴生——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工合协会执行顾问
杨学坤——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工合协会财务处负责人
周象贤——1942年7月至1943年6月任工合协会总干事
杨士廉——1942年7月至1943年6月任工合协会总务室负责人
杨治金——1942年7月至1943年6月任工合协会视察室负责人
李熙谋——1942年7月至1943年6月任工合协会技术室负责人
徐维康——1943年6月至1944年12月任工合协会总干事
杨扶青——1943年6月至1944年12月任工合协会副总干事兼业务处负责人
陈乙明——1943年6月至1944年12月任工合协会副总干事兼财务处负责人
张师贤——1943年6月至1944年12月任工合协会总务室负责人(兼秘书)
张福良——1945年1月至1949年5月,任工合协会总干事
于永滋(于树德)——1945年1月至1949年5月,任工合协会副总干事
秦柳方——1945年1月至1949年5月,任工合协会专员,中国工合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张立森——1945年1月至1949年5月,任工合协会专员
吴志铎——1945年1月至1949年5月,任工合协会业务处负责人
孙邦藻——1945年1月至1949年5月,任工合协会业务处负责人
杨汉平——1939年3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陇县事务所主任
姚树诚——1939年2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天水事务所主任
申振民——1939年4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宝鸡事务所主任
张官廉——1939年5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兰州事务所主任
殷励齐——1938年12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凤翔事务所主任
任国兴——1942年4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临河事务所主任
齐常五——1938年10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西安事务所主任
单鸿图——1941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平凉事务所主任
安藩之——1938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南郑事务所主任
王宜章——1939年4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镇平事务所主任
吴楚声——1941年1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重庆事务所主任
时英楷——1939年8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万县事务所主任
李英斌——1940年2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梁山事务所主任
旷正田——1939年3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荣昌事务所主任
刘家珍——1940年2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玉溪事务所主任
顾彼得——1942年至1946年5月任工合丽江事务所主任
陈志昆——1943年8月 至1946年5月任工合东南办事处主任
徐 旭——1940年4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广西办事处主任
梁有昭——1939年10月至1946年5月任工合湖南办事处主任
赵景三——1941年4日至1946年5月任工合赣南事务所主任
林正飞——1939年6日至1946年5月任工合和平事务所主任
严慧孜——1939年6日至1946年5月任工合长汀事务所主任
陈信友——1939年6日至1946年5月任工合南雄、曲江事务所主任
陆 谦——1943年1日至1946年5月任工合始兴事务所主任
林钧南——1940年1日至1946年5月任工合常山事务所主任
张 则——1939年3日至1946年5月任工合丽水事务所主任
刘文蔚——1939年5日至1946年5月任工合屯溪事务所主任
刘锺奇——工合成都军毯处负责人
海克斯——美国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代表,1946年访问延安
唐 逊——工合国际委员会秘书
伍云甫——1946年4月,任延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办事处”主任,统一指导华北、华中、华东各解放区的工合运动
黄亚光——1946年4月,任延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办事处”委员。
范子文——1946年4月,任延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办事处”委员。
曹菊如——1946年4月,任延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办事处”委员。
陈希云——1946年4月,任延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办事处”委员。
薛暮桥——1946年4月,任延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办事处”委员。1946年12月任工合山东办事处办事处主任,
李 强——1946年4月,任延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办事处”委员。
熊大荆——1946年4月,任延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办事处”委员。
李华春——西北工合南郑事务所主任、共产党员,于1940年被国民党陕南警备司令祝绍州秘密逮捕,并在被捕的当天惨遭活埋。
龙良喜——江西遂川的工合领导人、老红军。曾被子国民党关进监狱
蒋传源——工合浙皖办事处泾太事务所主任的蒋传源
毛贤友——先在福建浦城,后在浙江临海担任工合浙东事务所主任、共产党员,曾孤身一人在浙江沿海一带发展工合,并为创建当地的渔业生产合作社做出了突出贡献。1948年夏天,他忽然被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以“共产党嫌疑”罪关入监狱
1946年6月10日至12日,由各方面联合组成的“工合设计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会议,地点在上海博物院路131号中国基督教青年协会会计室。参加者有:孔祥熙、杭立武、何明华、张福良、陈乙明、孙邦藻、唐逊、史迈士、陈志昆、安藩之、孟受曾、李志乔、康洪五、张法祖、张立森、顾彼得、容观成、毕平非、邵惠群、王亦农、郭美华,以及Gda Pruitt、Ruby Esser等。1949年6月成立了“工合临时工作委员会”,以沙千里、孙邦藻、李在耘、张立森、秦柳方、赵叔翼为常务委员。
廖梦醒——1947年初,廖梦醒在山东办起了一个流动的工合工厂,为华东野战军修理汽车,支援前线,
唐英之——1947年,在山东临沂东面沙河附近的大马庄组建了一个工合汽车修理厂,同时还在淄博设立了一个分厂,厂长是杨澄。
张汝砺——曾任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主任。
霍劲波——曾任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主任。
赵岂亿——曾任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主任。
杨学修——曾任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主任。
严慧孜——曾任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主任。
刘炳文——曾任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主任。
林涧青——中共党员,曾在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工作,任浦城事务所指导员,
林 琼——曾在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工作。
王景阳——曾在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工作。
王绮露——曾在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工作。
施平等——曾在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工作。
陈文全——1939年6月,工合永安事务所将南平通讯处改为指导站。作为永安事务所的派出机构,陈文全作主任。
蒋传源——新四军政治部人员,1939年5月应工合浙皖办事处的邀请被派遣到工合浙皖办事处协助工作。曾任工合泾汰事务所主任。
叶进明——新四军政治部人员,1939年5月应工合浙皖办事处的邀请被派遣到工合浙皖办事处协助工作。
候蔚文——新四军政治部人员,1939年5月应工合浙皖办事处的邀请被派遣到工合浙皖办事处协助工作。
章周芬——工合旌德事务所第一任主任。
吴 昆——工合泾汰事务所第一任主任。
郭 克——工合兰溪事务所淳安机器生产合作社经理,中共党支部书记。
毛贤友——1941年10月,工合浙皖办事处派到他到海门开展工合事业,1942年1月,终于在海门最穷的一个渔村建立起第一个渔业生产合作社,后来发展了如指4个渔业合作社。
金温予——中共皖南黟县县委书记,1940年4月,金温予受东南局派遣,以兰溪工合联营门市部经理的公开身分做掩护,开始秘密筹建中共联络站的工作。
汪光焕——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长,参与皖南——兰溪——金华——丽水的联络线建设。汪光焕作为工合联营门市部职员,带家属住在兰溪,进行党的秘密联络工作。
黄 道——1940年间,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支持工合在瑞金开办工合干部讲习班。
刘良模——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负责人,抗日救亡歌咏队的队长。艾黎在上海时的好朋友。
刘 英——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支持艾黎在浙江建工合组织,他认为“这个阵地很重要”,指示由骆耕漠具体协助艾黎组建工业合作社的工作。
骆耕漠——中共浙江省委文委书记。陪同艾黎先后到温州、皖南、江西等地考察,选择建工合浙皖办事处地址。
何克——第一个到山丹培黎学校工作的外国人
恩迪·布雷德——由美国公谊服务会派到山丹培黎学校工作
罗伯特·纽威尔——由美国公谊服务会派到山丹培黎学校工作
考特尼·阿切尔——新西兰会计师 到山丹培黎学校工作
沃尔特·史密斯——美国人,来山丹培黎学校协助工作
严立地——加拿大电气技师,为山丹培黎学校工作
家雷娃·埃塞(叶丽华)——加拿大毛纺专家,在山丹培黎学校工作
哈利·穆尔——加拿大毛纺专家,在山丹培黎学校工作
希金斯——加拿大毛纺专家,在山丹培黎学校工作
唐纳德·肯普(甘沛霖)——美国人,为山丹培黎学校运设备的司机
鲁诺·哈德尔——奥地利工程师,本来是随车来帮助安装毛纺织设备的,后来留在山丹培黎学校工作,教学生们烧制玻璃,并协助设计了新式锅炉,解决了坩锅和玻璃与灰渣易混在一起的问题。
瓦尔特·易斯利——美国机械工程师,到山丹培黎学校工作,他不仅在机械运输、煤矿、农场等生产项目中给予学校极大的帮助,还与学生们一起成功地改进了许多设备。
廖承志——负责将国外捐款转给延安的工合事务所
唐明照——负责将国外捐款转给延安的工合事务所
何明华——香港的英国主教。1939年1月任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
普律德——1939年1月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
郑铁如——香港的中国银行行长1939年1月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
陈裕光——金陵大学校长,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
戴乐仁——燕京大学教授,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
史迈士——金陵大学教授、工合成都研究所主任,工合国际委员会秘书
夏仁德——燕京大学教授,1941年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司库
普艾达——美国人(Ida Pruitt)女士,1941年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她出生在中国山东烟台,因父亲是传教士,所以她在山东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以后去美国学习,毕业后再次来到中国。七七事变前,她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儿童保护和福利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来到上海,通过友人的介绍,结识了斯诺,不久又在浙江金华见到了正在那里开展工合活动的艾黎,从此便投身于中国工业合作社的推进和宣传事业之中。她先在上海担任工合上海促进委员会的秘书,后去香港帮助组织工合国际委员会。当工合国际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后,她又受宋庆龄的委托去美国开展工合推进活动。不久,便在纽约成立了“美国促进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委员会”,并努力使罗斯福总统夫人担任了该会的名誉主席,原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雅纳尔任主席,委员有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等百余人,普艾达女士则一直担任秘书。
李约瑟——1941年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
吴贻芳——1941年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
齐启明——1941年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
徐维廉——1941年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
张福良——1941年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
梅贻宝——1941年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
赖普吾——1941年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
迪·庄——菲律宾华人领袖,菲律宾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重要发起人
菲律宾总统夫人——她利用马尼拉电台广播她对关于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现状和意义的演讲,她呼吁各国人民给予中国工合以实际的援助。
弗兰西·赛尔女士——美国驻菲律宾高级专员麦克纳特的夫人,担任菲律宾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名誉主席
沃尔特·弗利博士——马尼拉社会名流,任菲律宾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副主席
嘉拉尼拉法官——穆缇主教、任菲律宾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副主席,
坦诺尔——为菲律宾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乔治·纽缦——菲律宾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执行秘书
亚帛曼——菲律宾中国之友社主席、菲律宾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委员,曾赴新加坡进行援助中国工合的宣传鼓动工作。
林西田——印尼华侨烟业巨商,曾一次捐款相当法币10万元,成为当时援助中国工合个人捐款之最巨。
颜露尔上将——美国促进中国工合美国委员会继任主席,曾发起征募基金20万美元的运动。他当时发表声明称:“中国工合之力量,可以补救战事之破坏,产生远东新安定区域,此对美国人民有直接之重要关系,美国人士帮助工合基金,为钦敬华人勇毅精神,及协助中国以和平方法,在战争中重建本国经济之最佳表示。”
林语堂——1941年2月13日,在世界闻名的电影之城——好莱坞,成立了“好莱坞洛杉矶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由林语堂任主任委员
加富尔德——好莱坞洛杉矶促进中国工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注:以上所列人物,只是工合现存资料中有记载的部份,还有许多情况和资料尚待发掘补充)
|